《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按照模块化对国际海事公约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在公约内容之后对其实施情况特别是我国的立法及履约实践进行了说明,以使读者对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与公约进行对比学习和分析,查找我国在履约工作中的差距和努力方向,并在每单元内容之后设计了拓展阅读部分,可以起到拓展知识的作用。《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适用于从事航海技术、海事管理、交通运输与管理等专业的公务人员、航海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以及海事爱好者阅读和学习之用。教材内容共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国际公约与海上运输组织机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上安全与便运类公约、海员职业保障类公约、海洋防污染与责任类公约。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不同的公约项目,形成了较为清晰和完整的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体系。《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的编写征求了航海类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原则、政策及宏伟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精髓、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近距离展示了条约法律外交之魅力,深入浅出地探讨条法外交调研之道,为政学结合、法律与外交结合破解入门难题;深度聚焦国际法发展前沿和外交实务法律前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向海兴国“蓝色外交”、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外交”、追逃追赃反腐败“红色外交”、网络空间治理“数字外交”、“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条法事务,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构建,则为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国际法学界履行神圣使命明晰了用武之地。
国际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以国际条约为主要渊源、国际组织为合作形式,用以协调各国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进行合作的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它作为国际法的一个新的特殊部门,既是国际法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为现代国际法增添了新的内容。 本书把已生效的全球性知识产权条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国际法的角度,采用理论分析与综合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协调的法律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剖析和透视:既从理论上揭示了国际知识产权法的特征、体系、效力和社会基础,又从历史中再现了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既从条约法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体系结构、法律特征、造法技术,又从国际组织法方面研究了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系统构成、宗旨职责、成员资格、组织结构和决策制
本书主要围绕中外BIT有关投资保护的四项条款、海外国家投资合同效力、征收,以及有关救济机制等与风险应对有关的内容展开,涵盖了靠前法层面和海外投资风险应对有关的主要法律问题,可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应对提供范式与借鉴。
《京都公约》,全称是《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于1973年5月18日在日本京都签署。内容囊括了各项海关业务制度,被公认为国际海关领域的基础性公约,作为世界海关组织支柱性公约之一。
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的中国和平崛起,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独特贡献。《国际法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该主旨展开了论述。本书分为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转型与权利保障、经济全球化与私法变革的比较探析、外国法律教育、域外法规四个专题。前三个专题收录了俄罗斯学者《法律视角下的人工智能》、韩国学者《韩国文化产业法律制度的立法评估及其修改建议》、日本学者《日本同性伴侣制度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之趋势》等多语种有价值的文章。第四专题中收录了《秘鲁性骚扰防治法》《意大利同性民事结合法和同居规范》等法律。
本书的基本理念是,国际私法是具有专门特色的学科,它既有特色理论内容,也颇有特色实践意义。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国际因素或涉外因素的民商事关系法律制度特殊性是十分明显的,也就是说,具有国际因素或涉外因素的民商事关系需要法律保障时。其法律适用、以及管辖权确立,甚至解决解决这类民商事案件的程序,都成为具有特殊显现。性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问题。在法体系结构中,只有国际私法具有这样的法律功能,如表现在适用何国法的选择中,以最简要的系属公式寻找到准据法。国际私法最重要的价值目的也是在于通过法律适用进行争议救济,当然,也是在于国际民商事关系或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平等互易与发展。 国际私法需要专门方法加以研究,在国际私法研究也很有必要对不同的问题侧面展开专有分析,并逐渐建立专有理论;而且这种研究
《鹿特丹规则释义:联合国全程或者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内容是对《鹿特丹规则》条文的逐条解读。《鹿特丹规则》的全名是《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公约含18章96个条款,是迄今国际上有关货运法律法规中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广泛、适用范围、结构最复杂、条款最多的一个公约。公约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运输方式的变革做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规定,如,“海运+其他”模式、电子运输记录、控制方的权利、承运人的识别、货物的交付、批量合同等。它的出现不仅对国际和现行的相关法律会产生相当重大的冲击,而且对今后的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银行业务、保险业务、港口营运等诸多行业可能也会带来比较深远的影响,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外相关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也成为当前外学界热议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