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调解法律问题研究》在探讨调解的功效,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不仅考察了国际商事调解的含义,还对国际商事调解在现代社会兴起的根源、国际商事调解的基本原则与程序保障、国际商事调解协议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对当代中国国际商事调解的实践及立法现状进行了评析,对建构我国国际商事调解制度的立法模式与指导思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综观全书,作者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商事调解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商事调解方面无全面、系统研究的空白。
国际海洋法的历史可溯源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制定的陆地与周围海域之间关系的法令,然而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建立将近1700年,国际海洋法仍停留在习惯国际法发展阶段,从领海、毗连区和渔区的建立都没有成文的国际法作为依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家实践包括大陆架和200海里海洋区的建立、促使联合国于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建立国际法委员会,确定国际海洋法作为先处理的项目。 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于1958年召开,根据国际法委员会草拟的领海与毗连区、公海、渔业和大陆架条款草案,通过了国际海洋法的四公约。第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于1960年召开,但未达成任何协议。 十一期会议,终于在第十一期会议上(1982年4月30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一次由所有主
国际条约不仅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而且是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研究国际条约法是国际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条约的概念与特征、条约的缔结与生效、条约的保留、条约的遵守与适用、条约的解释、条约的修改与修正、条约的无效、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及其后果、条约争端的解决、条约的继承和转换等。
作者身出美国法学名门,凭借多年潜心研习和实践经验所得,打造这部国际投资法的独到之作。 全书逻辑清晰、体系完整、视野宏阔,作者精要地阐述了国际投资法的理论大义和各项具体制度,立足于探讨本领域的国际法律规则,并注重吸纳各国及地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展现了国际投资法的因革演变、发展轨迹及二十年问的显著变化,揭示了国际投资法的实际运作状况和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作者引入了大量的精准数据以及丰富的先例为论述佐证,显示了其严谨细致的治学境界。 本书既可为法律研习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又可为实务工作者提供有益指导。
本书介绍了各利益攸关者的观点以及国际法面临的挑战、网络空间中的国家责任归属和管辖权、以及网络空间规制和人权,并从国际法的视角,结合网络空间国际公法的全新研究视野,详细探讨了网络战、网络间谍、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国际公法的未来远景。该书对从国际法的角度研究网络空间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本书主要围绕中外BIT有关投资保护的四项条款、海外国家投资合同效力、征收,以及有关救济机制等与风险应对有关的内容展开,涵盖了靠前法层面和海外投资风险应对有关的主要法律问题,可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应对提供范式与借鉴。
《鹿特丹规则释义:联合国全程或者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内容是对《鹿特丹规则》条文的逐条解读。《鹿特丹规则》的全名是《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公约含18章96个条款,是迄今国际上有关货运法律法规中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广泛、适用范围、结构最复杂、条款最多的一个公约。公约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运输方式的变革做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规定,如,“海运+其他”模式、电子运输记录、控制方的权利、承运人的识别、货物的交付、批量合同等。它的出现不仅对国际和国内现行的相关法律会产生相当重大的冲击,而且对今后的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银行业务、保险业务、港口营运等诸多行业可能也会带来比较深远的影响,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国内外相关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也成为当前国内外学界热
《WTO的TRIPS协议解析》为“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纵览丛书”之一,系统地介绍了TRIPS产生的历史背景、特点及主要内容,并结合案例对TRIPS的实际运用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了我国入世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任务。《WTO的TRIPS协议解析》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可供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法律工作者参考使用。
近二十年以来,随着WTO的建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国际争端解决制度在各专门领域和区域层面发展迅速,有关研究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范围之内。 作者曾在北美长期学习研究,一直密切关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创设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对国际层面传统争端解决模式的发展和冲击。NAFTA第十一章所确立的ISDM,是迄今为止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领域、也是最为大胆的保护投资者权利之制度设计,其影响已远远NAFTA三个成员国。本书对NAFTA第十一章确立的ISDM这一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进行了全面、详细论述,力图将一个完整的ISDM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书分十三章,约30万字。
“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测试”丛书专为法学院(系)学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锤炼法学思维、提升法学应试能力而精心设计,本着“教学结合、寓学于练”的思想来编写。 本套丛书一版以来已一年有余,在这段时间中,我们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来电来信,其中有对图书提出宝贵意见的,也有对图书答案进行探讨的,但更多是对书的设计及内容的肯定。我们在获得这种好评并略感欣慰的同时,感受更多的却是压力。为了满足读者新的需求,我们对本套丛书进行了再版。在继承版优点的基础上,对原书的内容又进行了深加工和精提炼。
《国际私法学新论》是东北大学“百种优质教材建设立项教材选题”,主要是作为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理论课“国际私法学”的著作性教材。基于这种定位,《国际私法学新论》在撰写过程中力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以中国的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和理论为主体,每一章都有涉及中国国际私法的内容,第六至十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中还都特设一节探讨中国国际私法问题;二是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外现有国际私法学研究成果,比较域外先进立法、司法实践,20世纪后10年乃至21世纪初叶国外国际私法的新发展变化在《国际私法学新论》中均得到了较多的反映;三是跟踪和反映国际私法学科的新进展,深入研讨国际私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系统地阐明了国际私法的基本原理,从而把握本学科的理论与实务发展趋势。
本书对晚清西方国际法的输入历程及其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一方面勾勒了中国知识界对国际法的认识历程,试图说明他们对这一西方知识体系的反应方式与心态;另一方面则对国际法对晚清外交的现实性影响作了初步的讨论。两方面考察的目的都是于描述传统精神理念在面对西方文明准则及价值观念时的调适过程。书中同时还指出,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构成了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过渡的一个重要侧面,而晚清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过程,则反映了国人在这一过注历程中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本书在阐述非政府组织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聚焦非政府组织之国际法规制,以现状、障碍、必要性、可行性、改进路径为关键点来展开,由现实至未来,由实然至应然,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国际犯罪被害人调查理论与实践》旨在全面反映国际犯罪被害人调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展示本土性的被害人调查经验。 《国际犯罪被害人调查理论与实践》共分九章,具体内容可分别板块:(1)犯罪被害人调查理论,包括“犯罪被害人调查的历史沿革与价值”、“犯罪被害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罪行分类与犯罪被害人调查”;(2)犯罪被害人调查技术,包括“犯罪被害人调查中的问卷设计”与“犯罪被害人调查中的访谈技术”;(3)犯罪被害人调查实践与分析,包括“美国的犯罪被害人调查”、“其他国家的犯罪被害人调查”、“国际犯罪被害人调查”与“中国本土性犯罪被害人调查报告”内容。
《中国国际法年刊》为学术刊物,由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王铁崖先生任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与1982年创刊,已故的陈体强、李浩培曾先后与王铁崖共同担任主编。《年刊》每年一卷,并出版2卷英文版。《年刊》开辟有论文、评论、特载、学术活动、文件资料等栏目,登载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界动态,代表了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