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浙江宣传”系列图书的第六部,原汁原味收录了2023年10月至12月“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发布的185篇原创文章,既有理论解读、热点解析,又有人文历史、档案解密,还有行业观察等,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时事、了解当下的浙江与中国。
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目前,《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
埃德蒙 伯克的一生可以用 失败,失败,失败,部分成功,再次失败,最终和彻底的胜利 来概括,两百多年来,他声誉日隆,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枢性思想家。他倡导的继承传统、尊重秩序与自由、既要保存又要改革等思想,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观念。 本书全面讲解了埃德蒙 伯克1790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伯克深为担忧,他深刻剖析大革命中的国民议会的形式、构成等问题,从人类代际文化传递和累积文化演化的角度分析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伯克极为重视社会精英和财产权的作用,强调健全的理性和社会习俗,重视在社会连续性原则和原始契约原则下进行社会改良,力图避免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主张审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远离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十分看重权力的平稳交替和社会和谐稳
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年仅20岁的习仲勋为何被陕甘边区的人民称为“群众领袖”?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是如何独当一面、如何协助贺龙、彭德怀等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而浴血奋战彪炳史册? ★为何夸奖主持中央西北局工作的习仲勋“年轻有为”、“炉火纯青”? ★在担任国务院秘书长和副总理期间习仲勋是如何协助周总理工作的? ★在遭受诬陷和迫害期间习仲勋是如何坚持真理、坚信党和人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受命在广东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的? ★习仲勋在主持中央书记处常务工作期间是如何致力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 ★习仲勋如何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关心民族宗教领袖、严格家教家风的?
聂 荣 臻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中国革命战争、军队正规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以聂帅口述的形式,记录了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斗争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和心路历程。
《马克思与黑格尔》法文版于1955年问世,英文版于1969年由美国基础读物出版社(Basic Books)推出。该书以文集形式收录了伊波利特撰写的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九篇文章,这些文章被划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黑格尔的生命与存在概念”、“黑格尔的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真理与存在间的关系问题”,且每一部分都涵盖了二至三个章节。全书对黑格尔的生命意识、苦恼意识以及存在和意义等概念进行了讨论,也对《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尤其是黑格尔早期神学笔记和耶拿手稿进行了整体梳理。
《高达模型制作技巧指南》主要介绍制作高达模型用到的工具、油漆种类、涂装技巧、特殊效果涂装等知识。为了不让大家觉得无从下手, 本书将制作过程所需的步骤和技法展示出来,并用不同难度等级的范例介绍不同的制作方案和技巧。希望大家能从 中获取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模型上。
从14—16 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 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诸神入庙”、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本书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势和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坚持、发展的过程为背景的著作。围绕太行根据地干部成长活动的变迁,讨论了来源不同的党员干部的融合、党内干部队伍的组织整合、党内整风运动的方法方式与成果三个方面的内容,指明各种党建措施在干部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书利用档案史料、地方党史、报刊材料、老干部个人日记、口述史料等互相参证研究。设置四个章节:第一章叙述太行山根据地的简历及干部队伍框架的搭建过程。第二章叙述1940年前后的太行根据地第一次整党,第三章叙述1940年秋冬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后干部群体的政治生存状况,第四章叙述1942年到1945年太行根据地的整风运动。第五章叙述太行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过程中区级以上干部的整编。
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