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是近年来政策科学研究当中兴起的研究领域。竺乾威等编著的《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共两篇:上篇政策网络,从政策行动者的角度出发,考察怒江水电开发与婺源回皖运动的政策过程,在静态面上重点探讨行动者的成员、资源与关系类型,动态面上着重分析行动者的立场与策略,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更深入地理解政策过程中行动者所处的权力结构条件与行动策略运用的关系。下篇政策工具,以城镇医改与民办教育为例对转型期中国公共服务政策创新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三十年来城镇医改的政策工具应用的变化趋势,梳理民办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城镇医改与民办教育政策实践的经验得失。并为深化城镇医改与发展民办教育政策工具的设计、选择与优化提出对策性建议。《政策网
《“封建”考论/冯天瑜文存》分为古义演绎、中外通约、名实错位、正本清源和制名指实五章,内容包括:“封建”本义、皇权时代(秦至清)的“封建论”、《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日本的“封建论”、欧日封建制“酷似”、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等。
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是近年来政策科学研究当中兴起的研究领域。竺乾威等编著的《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共两篇:上篇政策网络,从政策行动者的角度出发,考察怒江水电开发与婺源回皖运动的政策过程,在静态面上重点探讨行动者的成员、资源与关系类型,动态面上着重分析行动者的立场与策略,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更深入地理解政策过程中行动者所处的权力结构条件与行动策略运用的关系。下篇政策工具,以城镇医改与民办教育为例对转型期中国公共服务政策创新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三十年来城镇医改的政策工具应用的变化趋势,梳理民办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城镇医改与民办教育政策实践的经验得失。并为深化城镇医改与发展民办教育政策工具的设计、选择与优化提出对策性建议。《政策网
《日常生活的革命》一书,在当今逐步衰落的世界中,标示了一个全新纪元的突然出现。 近年来,时代的节奏在加快,风流人物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在席卷这一切的潮流中,新纪元的端倪则越来越清晰。 我觉得还有一种与个体自治意愿相反的感觉,一种肯定绝望的感觉,即处于敌对环境的拿面围攻之中。消极就是放弃的托词,永远不想树立自我,永远也不想抓住自己生活的丰富内涵。 我情愿在欲望之上建立一种清醒,让它每时每刻都照亮着生者抵抗死亡的战斗,更加肯定地展现商品臼渐衰落的逻辑。 从对自然的开发和毁坏中获取利润,这种倾向在20世纪末决定了新的生态资本主义和各种新的生产方式。生者的收益不再把赌注压在它的枯竭上,而是放在它的重建上。创造生活的意识在增长,因为事物的意义都在说明这一点。各种欲望在回归到日常琐
近几十年来,网络在传播领域迅猛发展的态势已经有目共睹,网络将成为未来传媒的主要力量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今天,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相比,网络的应用规模与影响范围都实现了巨大突破,特别是诸如、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相继出现,使信息传播的形态与途径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今天,如果我们说网络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具有革命性的,或许不会有太大的异议。网络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在今天社会各领域随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网络的应用不仅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运用网络的便捷性为自身服务,不断迎合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与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体系与内容,并使之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从而不
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它拒绝以任何现成的政治正确信条来限制和束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判断,拒绝以此来阻塞任何形式的公共群体交流。 个人的思想和集体的道德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于,思想要求我们确认好生活是道德的生活,因为思想本身就具有道德内涵。 把个人(“我”)的思想和集体(“我们”)的行为及行动联系在一起,把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联系在一起,既为了表明知识分子介入社会问题的责任,也为了主张,无论是谁,若要有效地介入公众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尽可能地尊重知识学理,借助理性分析和实行独立判断。一旦理性思考与公共关怀合为一体,那些原本似乎只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特征也就会获得普遍的公民社会意义,成为现代社会普通成员都可具备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徐贲
本书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期盼道德成就卓越者担任政治领袖,其即圣人为王,这意味着政治领袖不但应该管理政治事务,而且要作精神导师。儒学始终未放弃人能成圣成贤的信念,认为政治权力可由内在德行的培养去驯化。传统儒者虽表现出极高的“抗议精神与批判意识”,但并未能将此精神与意识转为客观制度的构想。 现代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这句话在我多年来的历史论著中得到充分的印证。这些论著表面看来似乎庞杂无统序,但它们直接或间接都与我对时代的感受有密切的关系。 这份时代的厂家最初浮现是1949年我离开中国大陆的前夕。其时我12岁,心智尚很幼稚,当然无法理解当时时局巨变的意义。但山雨欲来的气氛已开始浸入我的直觉,留下一些朦胧但强烈的印象。
本书系“第二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论文选集,主要围绕“中西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关系”这一核心论题展开,全书立足中西两个政治文化传统,探讨政治文化的发展、演进、个性特征以及政治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集与同类研究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广泛,涉及当前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诸多主题;二是论题新颖,由于作者均为本领域内的青年学者,他们的视野独到,思维活跃,能够把握和捕捉当前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