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前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后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维持。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政治学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论,包括政治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历史与现状、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政治研究的多种视角,包括政治价值体系分析、权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结构分析、制度分析、文化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国际分析、发展分析等内容。2004年初版,2013年二版,此次修订出三版,适当增加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 权力斗争与和平 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 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简明版缩减为二十五章。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宗教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本书邀请读者加入阿伦特及其同伴的旅行之中,一起在时空间穿梭。这场旅行始于古雅典,阿伦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对话。苏格拉底喜欢追究种种意见和相对真理,他把城邦居民的固有信念打碎,却不给他们新的真理。结果,雅典以他无休止的追问会妨碍城邦居民获取财富为由判处他死刑。柏拉图为此构建了理念的王国,在那里善好的理念是统治者,且无须说服城邦居民。柏拉图将统治权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从此开启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在数世纪之后,孟德斯鸠认为正是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人类社会,平等和差异构成了共和政体以及君主政体的行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包括政府和法律在内的统治权,源于人类的不平等,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不平等。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这一洞见将促使悠久而强大的传统终结。在阿伦特看来,热核战争将有
作为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该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小瓦尔迪默 奥兰多 基研究美国政治、政党、选举和投票行为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四个方面对美国政党的类型和性质、政治规则的本质、压力集团构成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与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述:部分主要分析强势压力集团的类型与特征,逐章解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关系或利益集团;第二、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与政党和选举相关的内容,如政党的功能、小政党、政党组织、提名、选举行为、选举权以及竞选方式等传统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对于政党来说可能属于次要,但是对政治秩序而言却具有重要地位的议题,包括暴力、贿赂和教育等。全书始终围绕权力与权力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等,给出了独到的研究观点和路径。 该书主要反映了20世纪中叶美国政治生活的现实,但其体现的基本原理却对21世纪美国的政治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上卷 城邦与世界社会 包括 关于城邦的理论 和 关于世界社会的理论 两编,着重梳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
政治仪式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更令其熠熠生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 理性 和 非理性 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洞见,借用一种戏剧隐喻的叙事手法,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渐次铺陈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 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在跨学科视野和政治学框架下,完成了对政治仪式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构建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各领域中丰富仪式研究成果的借鉴和融 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仪式案例的精心采撷和整理,令本书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并呈现政治仪式这一主题的广博性和趣味性。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下卷 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 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政治学通识》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本书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本书是我社2013年1月出版的翻译教材《政治学(第三版)》的一般图书版本。本书为英国知名学者安德鲁?海伍德的代表作,也是畅销全球多个国家的经典著作。该书作为政治学教材由我社翻译出版后受到了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界的热烈欢迎,口碑极佳。全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意识形态、民主、国家、选举、政党、社会运动、宪法、议会、官僚机构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回答了人们关心的关于政治的各种问题:好社会的本质是什么?选举将有助于民主的发展,还是将导致政治控制的强化?政府组织应在何时进行结构调整,应如何进行调整?为什么一些政治体系比另一些政治体系更成功?
从 政治诗 而不是仅从文学的视角发掘毛泽东诗词,才能更深入理解毛泽东诗词深刻的思想内 涵,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战略解读,可发现其中贯穿着毛泽东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审美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对中国地缘政治的思考及其运用、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以及关于中国统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外交原则、继续革命等思想的脉络。可以说,革命和斗争是贯穿毛泽东诗词的主题,唯物主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是毛泽东诗词的底色。
本书是一本系统探讨情感与政治、公共生活的专著。作者首先讨论了公共生活研究的三个传统 哈贝马斯、阿伦特、桑内特 对情感的理解,然后以现有研究为基础,提出一种理解情感的 实践 路径并将之作为理论框架,认为情感不仅是身体的、生理的反应,也是人们参与世界的方式,能够帮助创造意义、形成社会关系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借助这一框架,本书细致分析了共情、同情、愤怒、恐惧、嫉妒、怨恨、怀旧、自恋、焦虑、苦闷等在政治与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和影响。对每种情感的分析都包含两个维度,即情感与现代性的关系、情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人种(race)或人种主义(racism),是根据人的可视的差异演绎出来的一套近代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本书以东西方知识的往还为切入口,概观人种概念在18世纪欧洲的建构过程,继而考察人种概念在19 20世纪中国和日本再生产的历史。通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本书呈现了人种概念所蕴含的不同政治意涵,指出这一西来的概念在中国被解构的契机。
《历代官制概述》为黄本骥先生《历代职官表》中瞿蜕园先生所作部分,为《历代官制概述》与《历代职官简释》。为了使读者了解历代职官的沿革和表中所列职官的职掌、演变的情况,《历代官制概述》是通论历代官制沿革的情况,以便读者对历代职官制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历代职官简释》其实是为了解释《历代职官表》中官名或者文字名为出发点,本书并没有脱离《历代职官表》的基础,所以对清代的制度说得比较详细、具体。为《历代职官表》提供辅助说明的作用。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 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为什么会有战争? 为什么民主制度会失效? 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我们的看法? 美国总统的权力是否过大? 人们为什么要投票?谁来投票? 由迈克尔 G.罗斯金等人撰写的《政治科学(第14版)》将为我们逐一解答。 作者紧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以方法论贯穿全书,同时运用丰富的案例、专栏介绍政治科学的整个领域,探讨了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政体、政治文化、政治沟通、利益集团、政党、选举等政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将思考政治的方式、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政治参与的价值娓娓道来,展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的政治科学,为读者理解政治和政治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献给广大读者的国家智库型学术版著作,本书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组织编写,胡鞍钢和周绍杰执笔,以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主题,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探讨到2035年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实践途径,深刻回答了共同富裕这一宏大目标的意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总体目标和战略思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基础等关键性问题,并给出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路和具体建议。
《政治的常识》是英国著名政治学者安德鲁 海伍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政治学领域里的一部成功之作,更是政治学专业人士的读物。作者在第四版中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紧密联系当代政治世界,考察了政治理论中最为核心的诸种思想传统。 本书每一章都讨论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并揭示出这些概念是如何被不同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所使用的。通过检视从古到今一系列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本书系统地建构起了古典和当代政治理论的话语体系。新版还扩充了有关政治思想中全球化维度的内容,包括增加一章专门探讨安全与战争等国际议题,同时也把围绕政治讨论和辩论的非西方视角纳入其中。 本书系统介绍了政治学领域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知识,尤其分析了盛行于现当代西方的各种政治理论,为读者提供了现代政治的入门指南。
本书从讨论市场奇迹和市场失灵开始,讨论信息不完美下的不完全市场,并使用委托-代理框架研究国家的结构,将经济与国家解析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系统地分析了国家组织对于经济运转的效用。作者对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进行了简明分析,并将现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进展融合起来,并通过概念和工具,使读者明晰市场和国家的关联,并评价其功能。本书叙述风格明白晓畅,既是一部出色的教材,又是一部激发新思想的重要学术著作。
本书是甘布尔教授多年来思考政治、研究政治、教授政治及体验政治的产物。在书中,甘布尔教授将 政治学为什么重要 这一中心问题拆解为四个子问题:为什么要劳心于政治?政治中至关紧要者是什么?研习政治有什么意义?政治能让这个世界更好吗?如此宏大和复杂的 大哉问 ,这本小册子极为有效且极为典雅地做出了回答,既说透了政治生活为什么重要,又阐明了政治研究为什么重要,并以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气质肯定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研究的崇高性,呼唤一种更具整全视野与公共精神的政治学。本书言简意赅、辞约义丰,哲思独运、慧见迭出,对政治学感兴趣的读者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