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本学中最畅销也拥有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书。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深入研究日本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企业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会结构和管理案例之后,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书从《实践论》《 矛盾论》的历史背景、内容阐释、重要地位、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等方面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原创性的权威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美国公民身份》是施克莱的坦纳讲座讲稿,这本书视角很独特,关注的是美国的公民身份问题,通过梳理、评论美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美国的社会政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美国公民身份的两难,即它表面上的高尚性和并不令人满意的实际做法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虽然从建国开始就宣扬自由平等,但美国实际上长期实行奴隶制,甚至在南北战争之后,在法律层面废除奴隶制后,黑人依然长期遭受歧视,被排斥在外,无法获得社会尊严,无法拥有施克莱所说的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公民身份。除了种族问题,施克莱还谈了美国的其他弱势群体。他们在法律上都有美国公民身份,但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获得足够让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因为法律上的平等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在事实上,他们依然被歧视、被排斥。施克莱由此揭示了,虽然美国的建国理想在言语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
中国共产党基于使命而生、基于使命而在,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与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使命型契约,与民众之间存在一种道义性的心理契约。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具有很强自主性,要求确立坚强有力、具有权威的领导核心。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思想学说,指导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在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孙中山著作,被视为立国施政之纲领,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自孙中山逝世至今,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次革命实践与政治改良,或多或少,也都与孙中山的思想学说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学说,仍是一笔可资借鉴的历史精神资源。 这本《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阐释性演说记录,同时还收入《中国革命史》、《军人精神教育》、《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等影响较大的孙中山名篇,并特别附录了后来国民党人草拟的五权宪法草案,
萧红文集。 《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以一个天真、稚气的女中学生“我”的口吻来叙事,借一个女中学生的眼来透视翠姨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在《弹劾》中,美国法学家凯斯·桑斯坦阐明了弹劾条款背后的制度设计,通过回顾制宪会议辩论的相关记录,发现并纠正了一些对弹劾的误解。本书梳理了美国历史上的主要弹劾案例,包括水门事件、克林顿弹劾,探讨了一系列实际的和设想的总统免职理由,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情况下容易启动弹劾,有些情况较难,为什么有些弹劾理由可行,而另一些则不成立。桑斯坦用直接简明的话语,解释了弹劾概念的历史渊源,全面阐述了弹劾制度各方面的细节,并提供了一份何时可以启动弹劾条款的清单。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本书以《红色中华》为基本研究文本,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旨归,从苏区特殊时代环境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构成的现实要求出发,系统探讨《红色中华》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客体、载体和主要成效,科学总结蕴藏其中的历史经验以及启示。
《罪责问题:论德国的政治责任》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本政治哲学小册子。在雅斯贝尔斯对政治的思考中,最重要的动机是的自新道德与哲学,他针对二战时德国人的“集体犯罪”,把罪责细分为刑事罪行、政治罪行、道德罪行、形而上罪行四种,认为后三种是当时所有的德国人都逃避不了的。政治罪行须承担赔偿义务,道德罪行、形而上罪行只能经由每一位德国人以及全体德国人民通过“内在转变”,在道德与政治思维方式的“自新”的过程之中,才能清偿。作者在后记中指出:这本书应该用来自我反省。借由此书明确认识罪责、并接受罪责的同时,找到通往尊严之路。
暂时没有内容
《比较政治制度(第3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宪政制度、国家元首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政府制度和司法制度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其基本的共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使读者能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开展政府体制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次第3版对内容和数据作了大幅度的更新,以反映有关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发展和变化。 《比较政治制度(第3版)》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资料丰富、概括全面的特点,每章后所附的案例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生动地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比较政治制度(第3版)》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用书,亦可供对西方文化和国际政治感兴趣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