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通识》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本书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本书从社会公众和政策受众的角度,系统地解答了“什么是政策”“如何制定政策”以及“如何准确解读政策”三大基础问题。通过四个重要部分:政策制定、决策机制、文本解读和受众评估,全方位地剖析了政策的各个维度。除了详细阐述政策的基础理念和框架外,还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政策文本和实施效果出发去评估政策的综合影响。本书不仅适合从事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如学者和决策者阅读,同时也为广大公众提供了跟踪和理解国家政策动态的有效工具。无论是政策专家还是仅对政策有兴趣的读者,本书将带来深刻的洞见和实用的操作建议,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本学中最畅销也拥有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书。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深入研究日本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企业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会结构和管理案例之后,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这里的政治是指“关系”——对每个人的成功都至关重要的各种人际关系。《硬球:政治是这样玩的》这本书正是一个懂得这种政治的人写给所有人的14堂“关系”谋略课。 作者克里斯·马修斯曾担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演讲撰稿人,数十年生活在政坛高层的台前幕后,经历、目睹了许多政治人物的沉浮成败。他从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政坛成败的潜在法则是人际关系的普遍真理,适用于在政坛、商界、职场锐意进取的每个人。 索取比给予还好——人们是不会介意被别人所用的,他们介意的是不被别人重视。 让你的敌人站在你的面前——要亲近你的朋友,但要更加亲近你的敌人。 对任何飞来之箭都要一一反击——对任何一个谎言如果置之不理,24小时之内它就会变成真理。 说话是为了更好地沉默——有时候沉默是一种比伶牙俐齿更为有效的武器
《君王论》是意大利政治家、作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巅峰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作者看来,要想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拥有强大的军队。此外,君王还需兼具狮子的勇猛和狐狸的狡猾。此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在人类思想目前,还没有哪部著作像《君王论》一样,一面受到无情的诋毁,一面又受到空前的赞誉。如今,《君王论》被列为最有影响力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与《智慧书》《孙子兵法》并称为人类思想目前的三大智慧奇书。本书语言通俗,译文经典,并配有大量精美插图及相关注解,希望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精髓,并从中受益。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书从《实践论》《 矛盾论》的历史背景、内容阐释、重要地位、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等方面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原创性的权威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维护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本书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互动的大背景,从国家安全内外环境变化的逻辑视角分析国家安全观的演变。特别是,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下,探讨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阐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全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汲取人类优秀安全思想成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借鉴系统科学精髓三个方面,探索国家安全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家安全体制、战略与政策、法治、人才与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分析了我国在国家安全主要领域和重点领域所面对的重大风险挑战以及有效应对之策。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理论上的创新。本书诚邀十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专家、教授,开设十讲。立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开系统研究, 对于当下如何理解和践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为什么有些经济体表现如此抢眼,能够提供令人瞩目的财富与繁荣,而有些经济体却不能做到这点?不同类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 在本书中,奥尔森认为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私人契约与个人财产权利的可靠保护,取决于政府要足够强大以保证这些权利的实施,同时政府又要受到足够的以避免这些权利受到侵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沿性概念,并且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暂时没有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受粗放式管理思维的影响,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角色的社会各界,在进行社会治理时习惯运用笼统的、模糊的处理方式,导致“大差不差”“最后一公里塌陷”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因此,要想克服社会治理中的短板,必须牢固树立精细化治理思维。本书从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入,进行力透纸背的评论,既剑拔弩张的拌击,也有以理服人的沉稳,可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参考。
《罪责问题:论德国的政治责任》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本政治哲学小册子。在雅斯贝尔斯对政治的思考中,最重要的动机是的自新道德与哲学,他针对二战时德国人的“集体犯罪”,把罪责细分为刑事罪行、政治罪行、道德罪行、形而上罪行四种,认为后三种是当时所有的德国人都逃避不了的。政治罪行须承担赔偿义务,道德罪行、形而上罪行只能经由每一位德国人以及全体德国人民通过“内在转变”,在道德与政治思维方式的“自新”的过程之中,才能清偿。作者在后记中指出:这本书应该用来自我反省。借由此书明确认识罪责、并接受罪责的同时,找到通往尊严之路。
为什么人们会对民族产生忠诚感,而同时也忠诚于自己的家庭、地区、阶级和 ?健康无害的民族认同感,是从何时开始变成了 味十足的民族主义?当今接连不断的民族冲突,有着怎样的族裔根源?准确地说,民族到底是什么? 安东尼·D.史密斯著的《民族认同》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出发,对民族现象展开细致考察,深入剖析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基因,提出并比较了“公民的”和“族裔的”两种民族模型。作者总结了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对一个“后民族”的 化时代进行了展望。通过对西欧诸“民族— ”的形成、奥斯曼多民族帝国的解体、泛非主义的兴起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评析,本书也为广大读者认识与思考当今世界各种民族与族裔问题,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