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 权力斗争与和平 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 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简明版缩减为二十五章。
在《利维坦》中,霍布斯以凶猛海兽 利维坦 喻指君主政体的国家。国家,即伟大的利维坦,是一个人工模造的人,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力,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与法律是它的理智,稳定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而内战则预示着它正在开始死亡。 第1部分,《利维坦》使政治哲学得到了全新的逻辑严密的系统发挥,是西方政治哲学的起点。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部分,论人类。霍布斯将人的生命视作一种机械运动,认为趋利避害、保全自我是人的本性,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力。第二部分,论国家。在自然状态下,在理性指引下,人们相互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将之交付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从而组成国家。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主要讨论教权和世俗
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前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后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维持。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政治学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论,包括政治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历史与现状、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政治研究的多种视角,包括政治价值体系分析、权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结构分析、制度分析、文化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国际分析、发展分析等内容。2004年初版,2013年二版,此次修订出三版,适当增加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至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他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故而,人类社会生活怎样安排与组织才是公平合理的,即所谓 正义 ?便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政治学虽然是许多学科中较为晦涩难懂的学科,但也是普通人应该了解的一门重要学科。《政治学》一共分为八卷,在书中,作者系统地提出了人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问题,并进行深刻阐述与解析。如论述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本书是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政治研究体系的典范。
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 一战 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 体面和平 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里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纳粹主义的兴起 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 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 J. 蒙森 现代有谁知道这个春天将怎么熬过去?首先是政治上,然后是财政上。一切都堕入了黑暗之中,如临深渊。恼人的事情是这个 君主制 摊上了这个一个君主!(在柏林!)这些绅士理应免受伤害。但是还有什么办法?他们
战争、选举、犯罪、税收、贫困等政治和社会议题总能引起两派人针锋相对的论战。有心之人不难发现,同一派人在主题相距甚远的议题上也总会站在一起。其中原因为何? 托马斯 索维尔认为,一切论争归根结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的观念的冲突。所以,对人性持有相同观念的人,无论身份、财富、价值排序相差多大,在论战中总会选择同一阵营。 在本书中,索维尔以人性的观念为尺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左-右政治光谱的全新谱系,几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世的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纳粹主义等都可以在这个坐标中找到位置。 观念的冲突是政治论争的根源,它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司法、军事、哲学乃至政治决策,进而塑造了历史。本书不仅以全新的视角不加评判地梳理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更将观念的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2023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本书的出版,既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同时也为广大领导干部怎么向毛泽东学习、学习毛泽东的哪些方面指明方向。本书力图用丰富的史实、生动的笔触,从如何向毛泽东学习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哲学头脑、调查研究、读书学习、政策策略、工作方法、统战艺术、军事才能、知人善任、廉洁奉公、百姓情怀、写诗作文、人格魅力等14个方面,以毛泽东的思想和言行为线索,对“向毛泽东学习”这一主题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刻的论述。本书史论结合,对伟人风采的展示立体丰满,既是一本领导者从全新视角学习毛泽东的学术专著,也是一本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的党史通俗读物。
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专享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本书是对李维的《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古典共和主义的滥觞。马基雅维利在本书中论述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历史教训。在本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尤其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自己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在此书中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初有体现,对卢梭影响较大。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次引用马基雅维利的著作。《论李维》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 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政治仪式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更令其熠熠生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 理性 和 非理性 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洞见,借用一种戏剧隐喻的叙事手法,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渐次铺陈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 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在跨学科视野和政治学框架下,完成了对政治仪式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构建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各领域中丰富仪式研究成果的借鉴和融 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仪式案例的精心采撷和整理,令本书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并呈现政治仪式这一主题的广博性和趣味性。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新社群时代”。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近期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
文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载体,要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要从全局的高度和领导的角度思考和把握问题,力求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把方向、议大事、谋全局的原则,体现从宏观思考问题、指导实践的要求。作者长期在中央纪委和中央办公厅从事文稿的起草工作,积累了大量政治性文稿的起草经验。2019年版出版以来,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2023年初,作者对书稿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一是对全书进行了提升;二是在调研篇增加了怎样看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等内容;三是在参考篇增加了地方和基层机关干部起草文稿及调查研究的体会文章,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
中国为什么会一跃成为经济大国?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媒体对中国经验的解读莫衷一是。从英国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的除中国外,还有美国、日本等。应该说,这些国家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发展起来的,却像在短时间内打通了任督二脉,迅速在国内外中形成了竞争优势。这一发展模式,作者借用法国数学家勒内 托姆的突变理论,将其形容为 国家的突变 。 那么,国家发生 突变 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结合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英国、日本和中国在经济崛起之前,国民都曾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应激反应的作用下,经济压力激发了国民集体的创造力和爆发力,形成了国家经济崛起的巨大能量。
政法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模式的基本框架。本书聚焦政法传统的历史生成及其制度构成,构建了政法体制中政党、人民、法律的三维框架,在分析了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的特点及其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政法法学的知识贡献,丰富政法法学的研究进路,进而超越意识形态之争,使得政法法学成为能够对具体部门法议题有所贡献的研究范式。
这是一本总结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青年学者教师成长历程的文集。 书中回顾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历程,梳理其学术成果和成长规律,对于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探索中青年学者成长之路,可以从中发现一系列值得总结的突出成就和发展特点,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世界本一体,人类同起源。针对 世界怎么啦、人类向何处去 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心系人民,饱含古今中外之情感,汲取东西南北之智慧,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本书以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文化,从时间、空间、自身三个维度,对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根本性问题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探讨
美国历史上时不时会显露种种疯狂怪状:民众反感憎恶智识分子,甚至把他们当作替罪羊;智识被视为可能颠覆社会的危险之物,无知反而被推崇为美德;校园中弥漫着的狭隘实用主义氛围,学术化的教育被视作无用 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认为,这些纷繁乱象与美国社会中反智主义思潮作祟密切相关,并犀利地指出,反智主义在美国文明中波及甚广,甚至牢固影响了美国人的思考方式。 本书中,霍夫施塔特回溯美国的宗教传统、文化观念、商业浪潮、教育体制等,深入探讨了反智主义为何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又如何逐渐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的各层面。全书视野宏阔,论述鞭辟入里,有助于从新颖角度了解美国社会不光彩面相的根源。此外,书中对于智识分子处境、职责的探讨,也具有超越国度和时代的深刻意义。
阿伦特拥有广泛的读者,却又以晦涩难懂著称。她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她是古典主义者吗?她属于现代性批判这个训练有素的庞大阵营吗?她认同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吗? 这位奇异的思想家不仅扩展了作为概念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总是在 生活世界 之中,陪伴着生命感受力的真切与确凿。本书正是以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现象为出发点,试图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基座上,描画出阿伦特所强调的 政治感 的轮廓线。无论个人意愿如何,生命总是诞生于世界 政治之中。在这个诞生情境里,身体 行动 记忆成了故事的作者,而生命的荣耀与耻辱也总是来自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