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 16 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 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 诸神入庙 、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 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大局观典藏版) 世界不是平的 谁忽视了地缘政治,谁就将遭到地理的报复 ★与崛起中的另一个亚洲大国印度相比,中国在地缘上具备哪些优势?为什么卡普兰说,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关系取决于全球贸易,更取决于其潜在影响地区的地理环境? ★欧洲地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欧洲的条块分割,英国脱欧所带来的痛苦拉锯如何反映这一地理宿命?德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和它的内在文化态度将如何决定欧洲未来? ★怎样的地理因素促使北约成员土耳其与美国做对,深度介入叙利亚冲突?为什么说,在通信和武器装备的革命性迭代中,地理对中东的影响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有价值? ★ 在 美国已经过时了 的新世界,墨西哥与美国的关系如何演变?如今,1亿多墨西哥人处于动荡的深渊,美墨边境的高墙已无法阻挡由此造成的偷渡潮。
《心胜 I》是金一南将军继《苦难辉煌》之后,推出的一部灌注二十年心血的随笔集。在书中,作者震撼推出全新概念 心胜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这是一本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强势不足弱势有余,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风气,赋予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民族以力量的书。 心胜,也许并非是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毛泽东,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语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甘地,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办事处,没有权力,周游贫困乡村和污秽城市,摧毁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体系。马克思,交不起房租,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最终马克思主义却掀翻了多少王座、颠覆了多少独裁者、改变了多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制胜的力量,皆来自他们的内心。在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
《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共分五编二十五章,七十余万字,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以政治学观点就所选资料分类征引,以夹叙夹议方式叙之,来龙去脉交代相当清楚,治学考证颇为严谨,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作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整体而言,该书基于历史演进框架的基础上,自创造而因袭,由因袭而转变,再由转变而成熟,即从各个时期去描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新论频出,足见作者观察力之敏锐,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宽阔,考证之严谨。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 人类政治在哪里? 人类政治向何处去? 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 政治物种 ,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更加明了今天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过去两千年里,战争和战略思想在目的、强度、限制和节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广泛使用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的文献资料,探寻了从古至今的战略思想 战争所服从的更高政治目的 及其运行的社会制度、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演变,并探讨了指导战略思想的政策以及影响战略思想的文化。本书全面追踪了陆上、海上、空中和核战争,总体战、小型战争和非对称战争等战争方式和思想,并对官僚政治、非集中化指挥和军种间竞争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研部组织编撰、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军事箴言》一书,既是一部厚重的军事历史文化著作,也是一部比较权威的*军事思想的通俗解读著作。 《*军事箴言》一书从*大量的军事论述中精选 40 多句*有代表性、*震撼人心、*有现实意义的箴言,如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兵民是胜利之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对待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人是*,武器第二 等,一一阐释其深刻内涵,介绍其来龙去脉,讲述其背后精彩的故事。从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箴言中,挖掘出新的史料、细节和故事,还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这些 箴言 涉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下卷 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 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由于是面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学者,因此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三个主流范式的主干性知识,重点讲解了各范式代表性学者的经典理论陈述,包括古典现实主义的摩根索的理论,结构现实主义的沃尔兹的理论,新制度自由主义的基欧汉的理论。同时,本书也对各理论流派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分支进行了适当扩展,介绍了相关代表性学者的理论成果。比如新古典现实主义部分介绍了沃尔福斯、柯庆生以及施韦勒等人的观点,建构主义部分除重点讲述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之外,还介绍了江忆恩、费丽默等人的学术观点。
《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通过批判性地回顾比较政治学家各专业研究领域的现有文献。其内容丰富,涵盖了比较政治学各领域,如国家和国家的形成、政治制度及其变迁、政治不稳定与政治冲突、大众政治动员、处理政治需求、比较视野下的治理,也介绍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手册》在指出改学科仍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激发了相当一部分学者继续探索。
政治的概念:历史政治学的知识论原理(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拉塞尔 柯克所著的《保守主义思想》可以称得上是对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从立意构思,到对保守主义思想史上重要人物的选取,它在每一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并借此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 这本书着力清理保守主义思想谱系,其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保守主义思想脉络的缕析为轴心,前以保守主义思想核心的凝练概括为导引,后以保守主义面对衰颓的当代复兴为支援,从而为保守主义绘制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作者柯克亦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之为 赋予保守派以身份 的思想家。 它并不是党派行动指南,而是试图界定 保守 和 保守主义 ,梳理保守主义者们关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原则。或者更具体一些,是想探讨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的精神何在;英格兰和美国具有什么样的共同观念体系,让那些有着保守天性之人能够持续抵制法国大
首先,何谓逻辑?狭义上的逻辑指思维形式和语法规则,广义上的逻辑指客观事物规律。而 政治的逻辑 就是政治资源配置的法则与规律,政治世界运行的因果关系与机制,对这些法则、规律与因果关系的揭示或解释就构成了 政治学的原理 。本书即以探索 政治逻辑 为使命,试图讨论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原理,尝试创新性地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这一知识体系。 其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有着特定的时空限定。从时间维度上来说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代化实践,从空间维度上来说指的是在超长历史、超大型社会、超大型国家这三重背景叠加下的现代化历程中诞生出来的。 第三,本书提出了如下14个重大政治命题,并认为它们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基本体系和基本原理: 1.政治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 2.当
本书从全景式全球变迁角度重新审视冷战,通过讲述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剖析冷战的起源、发展和落幕,以及两大阵营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影响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与冷战的最终格局;跳出两大阵营的窠臼,将视角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观察它们的发展道路与内外政策如何影响了冷战的走势;探讨冷战时期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变迁如何成为搅动世界风云的基础性因素。最终,本书试图超越冷战本身,透视当今所谓“新冷战”,追溯在冷战时已埋下种子的今日冲突的根源。作为冷战的“同龄人”,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冷战息息相关。在理论之外,作者深入纷繁的史实,将冷战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去关注千百万普通人的过去与未来,从根植于恐惧与痛苦的历史记忆出发,展望一个祛除“新冷战”的时代。
《政治通鉴》每卷包括五部分:(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学经典;(二)改变政治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三)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人物;(四)对人类政治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五)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每部分有两篇文章。有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论,也包括各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成果。 第六卷 名著 有《陈亮集》《人的境况》; 事件 有周朝的建立、明治维新; 人物 有曼德拉、铁托; 思潮 有泛阿拉伯主义、甘地主义; 制度 有城邦、独裁制。
本书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势和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坚持、发展的过程为背景的著作。围绕太行根据地干部成长活动的变迁,讨论了来源不同的党员干部的融合、党内干部队伍的组织整合、党内整风运动的方法方式与成果三个方面的内容,指明各种党建措施在干部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书利用档案史料、地方党史、报刊材料、老干部个人日记、口述史料等互相参证研究。设置四个章节:第一章叙述太行山根据地的简历及干部队伍框架的搭建过程。第二章叙述1940年前后的太行根据地第一次整党,第三章叙述1940年秋冬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后干部群体的政治生存状况,第四章叙述1942年到1945年太行根据地的整风运动。第五章叙述太行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过程中区级以上干部的整编。
广义政府与功能性分权理论是基于客观实践阐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学术探索。该理论认为,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事实上履行国家公共职能、承担国家公共责任、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参与国家公共管理,具有国家(政府)性质,是政党形态的国家(政府),与宪法形态的国家(政府)构成中国真实的公权力体系--广义政府。广义政府包含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分的制度框架,并致力于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