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1872、1883、1890年德文版的书名曾改为《共产主义宣言》。《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的决裂,也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的决裂;强调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新社
1.此书是内蒙古卫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人民网同步播出的《开卷有理—马克思靠谱》节目的文字版。这是国内第一档原创的以轻娱乐的方式向大众宣讲正知正见的电视节目。在节目及书预热期间,已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关注,《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国内思想聚焦的媒体进行过专门报道,微信朋友圈也有大量相关内容的转载。2.90后们在这本书里与马克思深情相遇,他们之间不再存在不可逾越的两个世界、两个时代的鸿沟。以往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马克思有距离感,把马克思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符号与标签,甚至在接受多年强迫式的思政教育之后对马克思产生了抵触心。本书力图用走心、妥帖且青春的讲述方式,为年轻人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用马克思真实的个人魅力去与80后、90后慷慨激昂、怀疑一切等诸多特质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精)》这本书中,特里·伊格尔顿对当前西方社会十种典型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并相应地从十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的持论有理有据,文字酣畅浅白,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共产党宣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绕不开的经典名作,读懂《共产党宣言》,才能悟透马克思主义!本书由著名马克思主义专家、清华大学马院院长艾四林领衔导读,通过溯源《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剖析逻辑结构、核心观点,阐述其指导意义、永恒魅力,以宏大的史观和立足当下的意识,书写《宣言》的伟大价值,充分体现《宣言》的强大感召力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用深入浅出、简洁平实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讲明白,讲清楚!为广大读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共产党宣言》的恒久魅力与时代价值!
本书作者安德森用一种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粗略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种种倾向和内在差异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人物,置于统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之下,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广泛论述和评价,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绍和探讨西方马克主义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为指导,在大量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展开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赞扬,这为我们正确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一个好的样板。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得到充分检验。本书厘清了《资本论》写作过程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具体节点和路径,阐述了《资本论》对中国民主革命、土地革命的直接影响,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践行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改革、金融创新、脱贫攻坚战、绿色发展等战略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使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得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阐释,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激发其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并指导工作实践。这将为《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使人们在学习中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本丛书收录了从马克思高中毕业撰写的三篇作文到恩格斯晚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代表性著述20余篇。这20篇著作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专业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必学书目。丛书作者对这20余篇著作的研究状况和研究内容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基本上反映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是北大博士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缩影。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果体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可以“这样读”
抗日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段,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书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视为是一个“传播事件”,对照一个完整传播过程所需的基本构成要素,即传播环境和意图、传播主体、传播路径、传播效果、传播内容等等,对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专题式的分类研究,在厘清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其生动的实践情形的同时,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当性、合理性,发展的曲折性和其实际的价值意义。本书从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动机、客观效果及毛泽东思想本身三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本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要丢弃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坚持它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论
延安时期,同志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曾经说过,有三本书铭刻在了他的心中,建立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宣言》从经济生产这一社会发展的基础入手,层层递进分析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诸层面的方法论,是每一个党员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理论基础。本书以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结构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为脉络,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本书以问答形式深度解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旨在深刻探讨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书中分析了崇祯帝、李自成、李岩等人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防止骄傲自满和腐化堕落。为了加深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感悟,导读之后特别附上了《甲申三百年祭》的经典原文,让读者体会郭沫若先生对明末清初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
本书以问答形式深度解析陈独秀的《敬告青年》等多篇文章。本书探讨了“新青年”的概念,对当代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并分析了当代青年应如何传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书中围绕新青年的身份认同提出了多种问题,并提供了深入的解答,旨在唤醒青年的自觉和奋斗精神,鼓励青年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原文的深入解析,还附有《敬告青年》等文章的经典原文,让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陈独秀先生的原始叙述和思想表达,体会陈独秀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本书以问答形式对《延安归来》进行深刻品读,书中不仅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政治智慧和民主理念,还详细解读了“窑洞对”中民主监督对于防止政权衰败的重要性。读者可以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那个时代通过民主来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革新,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书中展现的自我革命精神,对于理解一个政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原文的精妙之处,导读之后还附有《延安归来》的经典原文,让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黄炎培先生的原始叙述和思想表达。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的当代解读和阐释,书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第一部分包含:《雾月十八日》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雾月十八日》基本结构和内容、《雾月十八日》的重要主题、《雾月十八日》出版后重要思想家或政治家的评论和《雾月十八日》对当代的启示五个篇章。作者首先通过对诸如“七月王朝”“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事件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雾月十八日》的基本创作背景;紧接着作者根据《雾月十八日》篇章结构,依次对该书各部分进行了分段介绍,从总体上说清该书内容;然后作者对《雾月十八日》中的“历史主题”“阶级主题”“国家主题”等进行了专题讨论;最后通过托克维尔、列宁、本雅明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恩格斯根据《反杜林论》“引论”的第一章“概论”和“社会主义”编的第一、二章“历史”“理论”改编而成,恩格斯在改编时作了修改和补充。马克思称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本书立足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全面阐述了这一著作的写作背景、核心内容、理论贡献与思想史定位,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学习“四史”的要求,阐明了这一著作在当代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公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它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列宁将其列为“每个觉悟工人的书籍”,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将其列入领导干部应该重点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新时代,重新阅读和理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书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时代主题,努力探讨传统学术的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剖析典型性命题,展现中国智慧的光彩。本书探讨了如下三大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的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性;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所应具有的使命情怀。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者通过创造性阐释,系统深入而又亲切有味地论述了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的经典篇章,使其经典理论遗产再次进入当代大众视野。 彼得·奥斯本(Peter Osborne)强调了马克思著作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和现代主义遗产,他把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研究,具体地说,是对人类作为实践的历史人的意义的考察。 奥斯本引用了大量马克思著作中的段落,并展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驳斥了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还原主义思想家的神话。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哲学上比一般人所认识到的要丰富得多。奥斯本认为,随着1989年以来资本主义的重新全球化,马克思对商品化后果的分析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
《掌握“看家本领”》一书由哲学家、有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孙正聿教授撰写,是一本面向广大党员干部、高校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主要阐述了如何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何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