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力求全面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它不仅深刻挖掘了以往人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如阶级理论、国家理论、革命理论、民族理论等,而且也深刻挖掘了以往人们重视不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如政治权力理论、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等,因而,《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向人们展现了内容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著作各种各样,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但至今尚未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原理高度的著作。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研
在计算机、互联网尤其是诸如Facebook、YouTube 和Twitter 这样的社交媒体释放爆炸性能量的时代,劳动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呢?正是在《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书中,克里斯蒂安·福克斯(Christian Fuchs)力图回答这一问题:即通过对资本主义信息通信技术( ICT)行业中的劳动进行研究,创建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数字劳动批判理论。他依据一系列的全球案例研究,以无偿社交媒体产消者和密集型企业的硬件装备工等为典型对象,揭示了数字媒体的劳动力成本,考察了资本主义信息通信技术( ICT)公司剥削人类劳动的方式以及这种剥削对工人的生活、身心健康的影响。
本书为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一部由权威党史专家撰著的富有特色的通俗理论读物,旨在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持大历史观,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 站在时代之巅 开篇,用平实朴实的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解读时代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党的自我革命、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深刻回答世界之问、增强历史主动、以新奋斗创造新伟业七个方面,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且着眼未来,论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新成果。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 本书结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特点和实践需求,收录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的12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性文章,包括《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公开决裂》《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初奠基》《经济学与哲学结合的萌芽》《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科学揭示》《唯物史观的经典阐发》等,涉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核心要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这些文章均为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篇目。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向党员干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思想价值,对党员干部
本书认真贯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 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代主题,努力探讨传统学术的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剖析典型性命题,展现中国智慧的光彩。 本书探讨了如下三大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的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性;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所应具有的使命情怀。 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者通过创造性阐释,系统深入而又亲切有味地论述了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
本书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贡献,特别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上的原创性最新成果,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借鉴价值。
本书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专题选编本系列之一,目的是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的形式,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的需求,本书共收录马恩论著汇编22篇、书信选编9篇,论述摘编7条;列宁论著汇编19篇,书信选编6篇,论述摘编4条。其中所收的文献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作新版本的译文,从采用统一的编辑体例,系统地综述经典作家围绕相关专题提出的理论观点及重要意义,同时逐篇介绍所收著作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把握要义。
中国民主党派史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多党合作发展史的重要内容。本书首次以民主党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展现民主党派经过曲折的探索、选择,逐步地抛弃旧民主主义的影响,走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光辉道路,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同时,突出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和鉴别,最终由同情、支持,进而到自觉接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进入新时代,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欲望与革命》( Marxism and Ethics:Freedom, Desire and Revolution)是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激进社会政治理论丛书 中的一册。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可读性很强的入门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史。作者保罗 布莱克里奇认为,马克思的自由的伦理学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性批判的基础。在他看来,最好是透过黑格尔对康德式的与亚里士多德式的伦理观的综合,来理解马克思的能动性观念。马克思对道德论的拒斥并不像粗陋的唯物主义解读所表明的那样,否认行动包含自由的、有目的的、主观的维度。对于马克思而言,自由既是反对异化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也是它的目标所在,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并争取真正的民主的运动,构成了现代自由的具体形式。同时,本书也为当代政治哲学作出独
陈独秀是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研究他,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书是李颖的博士论文,为当年的优秀论文,并已于2005年出版。本次修订重版,增加了部分新的研究材料,对一些讹误也进行了修改。 中国革命与苏俄、共产国际有着不解之缘。这一历史特征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陈独秀全部的思想和活动,从始至终几乎都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陈独秀研究取得突破的一把钥匙。 本书一方面充实和扩展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开启了陈独秀研究的新角度,同样充实了陈独秀的研究,即用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这样一条贯穿陈独秀一生的主线,重新解析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书在梳理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的衍化及其激进化态势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五四时期 主义 崛起与 主义时代 的到来、民众意识的发展及民众本位观念的确立、 社会主义 在思想界的话语权势、组织意识的发展与政党思想的形成等具体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 革命话语 在中国建立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必然性。本书基于思想史研究的视角,在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激进化背景下,呈现马克思主义 革命话语 在中国建立的光辉历程及其思想表征,有助于推进 五四 思想史研究及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后政治 是朗西埃、墨菲、齐泽克等西方激进左翼学者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它的本质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状况下,在西方社会形成的一种掩盖政治性的政治统治。在 后政治 时代,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去政治化的趋势,其内部的异质性因素被完全排除了。在社会治理层面,不受干预的自由市场成为了一种被排除在政治辩论之外的不言而喻的 真理 ,一切社会公共问题也都被归结为技术性的治理问题;在公共领域层面,大众媒体被资本深度同化而成为了 伪公共领域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政治批判功能,民众也日益去政治化和犬儒主义化;在社会运动层面,西方左翼主导下的社会运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范畴,而走向了以身份认同和多元文化主义为核心的身份政治,因而无法形成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性政治挑战,沦为了新自由主义的同谋。本书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本书结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和实践需求,精选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的40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如何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三个关键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展开全面、深刻、生动的讲解,这些文章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和学习价值,力求向党员干部讲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如何念好马克思主义 真经 等重大问题,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灵魂、理论精髓、科学方法和实践要求,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这个核心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党员干部学好用好马克
马克思思想过时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忽然发现,原来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曾论述过,替换掉一些具体词汇,他的论断依然有效。马克思思想仍然是解读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好武器。 尽管《资本论》是在19世纪的工业环境中完成的,但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今依然有效。不同的地方在于,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形式已经有了异常复杂的内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剩余价值、剥削、异化等理论的新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思想,并用来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张一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齐泽克、哈维、奈格里、斯蒂格勒等学者在本书中共同对话照亮世界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遵循,按照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史论结合法、系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从分析话语、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相关概念着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历史进程、基本原则、现实路径、重要经验和当代价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大陆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变迁脉络,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起源,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和国家制度形态的跨越,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进行了全面梳理,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家治理方略的理论探索与生动实践,是一部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学术著作,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新型的国家治理模式上的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