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出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基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度创作,以文学的形式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具有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坚定政治品格和高尚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故事性和可读性。
本书介绍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从穷苦少年成长为我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人生历程,文字生动,有血有肉。命运让焦裕禄从童年时期开始就承受了种种磨难,可苦难的洗礼使他成为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抗日战争时期,他投身革命,是一个为人敬佩的能文能武的党的好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兰考县当县委书记期间,他同自然灾害和自己的疾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焦裕禄短暂而有深度的一生,体现了这位人民公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延安精神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品格与气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气神的体现,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中光辉绚丽的篇章。《永远的延安精神》既讲历史,又讲理论,通俗易懂地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探索延安精神之源、诠释延安精神之魂。并结合时代特点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底色。
《斯大林肃反秘史》本书作者亚历山大·奥尔洛夫(真实姓名为列夫·费尔德宾),曾任前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和内务人民委员部高级官员,在1938年7月从他被派驻的西班牙逃亡美国。他根据个人经历和见闻所写的这本书,提供了主要是1938年以前苏联政治清洗浪潮中一些人和事的细节。这部书稿于1953年斯大林死后不久由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并陆续以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版本印行;成为西方研究苏联的学者所重视的史料之一。为保存史料价值,对本书全文、作者前言和原编者约瑟夫·科辛斯基所作的注解和后记,均未作改动。谨供关注
本书的编写得到中共党史、北京史学界领导和专家的亲切指导。张化、郑谦三次审阅书稿。石仲泉、李君如、冷溶、张注洪、张静如、邵维正、鲁振祥、王国华、庞松、柳建辉、杨凤城、谢春涛、刘国新、卢洁等专家在不同阶段参加了本书大纲制定、内容修改、最终审定等工作。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北京市委各部委办、各区县委党史工作部门的鼎力相助。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新华社档案馆、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校史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办、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尤其是北京市档案馆、市委办公厅机要档案室、北京市委原《刘仁传》编写组、全国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传播者,他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他还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著述颇丰,但普通读者难以全面阅读陈独秀丰富的著述,而《陈独秀语丝》从陈独秀的诸多著述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妙语,以飨读者
本书是“读党史”之一,全书共分8个部分,主要对国共早期军事人才的摇篮——黄埔军校中的人和事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的军事摇篮》《“黄埔慈母”廖仲恺》《毛泽东为黄埔招生》《从黄埔中走出的大文豪聂绀弩》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根据前两集的体例,《末编》仍分为两辑:“党史札记”和“往事琐忆及其他”。《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是对九十年代后期并上溯到五四以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历史的回顾,《一个希望》提出了近现代史料整理编辑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故归人“党史札记”一辑。“往事琐忆及其他”一辑,收入了五篇文章。前三篇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回忆,其中《我在清华的三年》是他很花了些功夫写的。《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是他八十年代写的一篇书稿提纲,提纲设计的框架相当完整。据孙小礼教授说,龚育之同志当时准备系统研究这个问题,因另有工作而搁置。提纲有些内容也关涉党史,但限于主题和体裁,不便归入“党史札记”。《物理,永恒的辉煌》是他在“物理与人类未来”研讨会上的发言,谈到了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责任问题。文章的
本书围绕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线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针对理论创新的特点,系统介绍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贡献,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新特点,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卷,共收6篇传记。包括李大钊、邓恩铭、陈赞贤、贺龙、夏明翰、袁文才。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安徽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和很多动人的革命故事。本丛书拟选取安徽省有红色革命历史传统的10个地区,对其红色革命历史予以形象而准确的讲述。泾县是皖南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皖南事变发生地,本书重点围绕新四军建军历史及其抗敌斗争作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