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世界名著,是历史上*本系统分析、解读民主制度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容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并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探讨了在世界民主化的潮流中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从本国现状出发,发挥民主制度的优点,并减少其弊病。
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在此进程中, 建构是基础,权威进化、经济发展、 治理、内外融合相互调试构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机制。凭借这些机制,东南亚 在政治发展中初步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 形态,但也要看到,在 改变社会、改变传统时代遗留下来的力量的同时,各种传统的多元力量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下,既改造着自己,也影响着 建设。由此也就使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体现为,在接受现代因素的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从而使政治发展充满了曲折性。
戴维·赫尔德教授的《盟约》2004年一经出版,就在国际学术界造成了巨大的反响。这首先得益于他本人的学术地位。赫尔德不仅在民主理论、国际关系领域卓有建树,而且在化和治理领域,他不仅是最早的关注者之一,而且是关注最久、影响的分析家。 赫尔德教授在《盟约》一书中,探讨了“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政治的失败和危机。他认为,在恐怖活动和政治暴力的严峻挑战面前,华盛顿共识已经不再有效,必须找到另一条应对出路,他把这条出路叫做“社会民主共识”,后者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而且可以提供政治和社会公正。 为了找到这种共识,赫尔德在本书中研究了秩序的结构变迁,并把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即经济、政治和法律。在每一部分,他都分析了当前的主要趋势、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一系列详细的政策建议。 照赫尔德自己的介
在这本开拓性著作中,知名学者波波??罗审视了俄罗斯外交政策与日渐无序的国际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并对新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背景做了透彻分析。作者认为,俄罗斯处理区域事务和全球事务的方式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感知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 俄罗斯认为西方式微、俄罗斯复兴,一个新的多极秩序已拉开帷幕。但这种理想化的观点与世界无序的状况相左,这一事实挑战了其核心假设:大国主导世界和军事力量的有效性。作者认为时局给人们带来的教训是:在21世纪,只有那些拥抱变化的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性大战,波及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在韩国建立萨德反导……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通过新闻报道或媒体评论来寻找答案,显然太过肤浅片面,只有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从地缘、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纬度、多平台、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比如,英国为什么既不想欧盟各国太团结、又不想他们太分裂?俄罗斯和土耳其纷争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利益纠葛?美韩每次军演为什么要选在朝鲜农忙季节……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的是克伦茨作为民主德国最后一任党的总书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这本书记述了许多尚不为人所知的事情和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发生的真实情况,并一天天地记录了克伦茨在1989年秋天的真实想法和行为。我们还能在书中找到克伦茨对今天和1989年的那段历史的看法。这些看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上,克伦茨是惟一的见证人。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几十万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历史发生了什么》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详尽且全面的答案——并非是自诩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是继五年前出版的《人类创造了自身》一书之后,又一部论述文献历史产生之前的漫长时期人类进化过程的力作。诚然,在《历史发生了什么》的第二至第五章,笔者还是简明扼要地重述了很多以前曾经做过比较完备论述的问题和理论,但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拓宽探讨问题的途径,使之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笔者斗胆涉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领域,因为该领域的文献记载了人类竭尽全力发展进化的方方面面,而通过史前考古学手段对此只能是近乎臆断的推理;还有一点,在《历史发生了什么》中笔者尽量把史前时期所能够获得的具体的考古材料放在最引入注目的地位;最后,考
尽管本书距抢先发售出版已有30多年,但它仍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冷战发展的多方面视角。首先,作者全面展现了冷战时期出现的新的体系性稳定要素,包括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错大国如何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对敌我阵营的内部分化的研判和利用,容忍相对安全等。其次,《长和平:冷战史考察》在指出重要的体系性稳定因素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很后,通过反思美苏关系的遗产及冷战时期“长和平”的各种机理,加迪斯事实上指出了当今美国外交失败的核心原因,即一方面放弃了先前长期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当今美国推行民主输出);另一方面放弃了冷战时期得到良好贯彻的容忍相对安全的原则(当今美国追求保证安全)。
本书作者秉承一贯大开大阖的战略气度,剖析了冷战后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三任总5年来在美国对外战略的构想和实践中的经验得失,“就历史当下时刻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战略性结论和根本性指导,以启发未来的美国总统们”。
古今中外,绵绵数千年,在人类政治史上,政变夺权如同上演的历史活剧总是一幕接着一幕。围绕国家权力这个魔杖,不知有多少人曾惮思竭虑、拼死搏杀。也不知有多少顶王冠落地和新朝崛起。且主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恐怕也不会绝迹。 因而,后人可从一幕幕政变悲喜剧中得到教训和启迪。也可从政变的幕后考察国家的兴衰存亡之道、社会演变进退快慢的奥秘等。
这本《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1)》分为:研究综述,研究论文,回忆、调研与书评,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大事记四个部分。书中收入了《泛非主义史研究综述》《西非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中国援助非洲50年概述》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