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最后一年》由俄罗斯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美国不仅想维持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更是想左右未来。《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修订版)》力图分析和研究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和现行政策,对应各国的国际政治理念和政策,描述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和趋势。
《责任与判断》一书完整收录了汉娜·阿伦特生命中最后十年的讲演、报告及随笔,由纽约新学院大学阿伦特研究中心主任杰罗姆·科恩编辑出版,他曾长期担任阿伦特的助手,是阿伦特和布鲁歇尔夫妇遗稿的保存者。 《责任与判断》集中探讨了与恶的本质及道德抉择相关的基本问题,代表性文章为“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回顾20世纪的多重政治危机,其困难和挑战的核心并不在于人们对道德真相的无知,而是道德真相竟不足以作为标准,指引人们作出判断。道德的崩溃反映出的乃是西方思想传统的大断裂。 本书将再次让读者领略到阿伦特思想的渊博与深刻,及其用哲学思考分析当代政治问题的突出能力。
《自由宪章(精装)》的作者哈耶克是在当下中国知识界最富赞誉和最有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想大师。他的每一著述都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广泛而重要的问题。而他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和对扩展秩序(extend order)的诠释是他思想和著述中以一贯之的 道 。
第三次三K党运动是美国种族主义的重要表征,涉及到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在回顾美国三K党发起的历次运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和评价第三次三K党运动的兴起原因及其特点、主要活动及其危害,以及评价美国政府对第三次三K党运动的监控和打击,为人们全面了解和认清三K党的本质及其历史演变有重要意义。
1998年我在“全球化论丛I”的总序中曾经指出:“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当时说这话时,理论界有一些人不但不承认全球化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甚至连“全球化”这一概念也反对使用。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若再有人不承认全球化的事实,反对使用这一概念,恐怕会被认为很不合时宜了。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这些年间和国际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没有一件不与全球化相关。中国加入WTO,我们不可避免地将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随着全球化对人类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加大,我们对全球化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坦率地说,我在主编“全球化论丛I”时,可供选择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所以,那套丛书大部
本书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全面剖析了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理念、意识形态、执政机制以及执政合法性问题。客观地总结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揭示了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形态与新加坡社会经济腾飞之间的关系。本书所揭示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管理国家与领导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外政党执政经验的研究,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经济开始起飞的国家,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孙景峰教授的博士论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选择新加坡这个东亚的以华人为主的后发国家作为研究标本,显然在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上也有一定的参照意;论文所揭示
本书作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一些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做出了解释,如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维持和平,却走向了战争?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合作,却选择了冲突?为什么国家间的敌意如此容易升温,而友谊却如此难以维系?他认为,为了追寻战争和冲突的原因,不仅要分析国际体系和国家体制,而且要研究决策者个人的认知心理,探寻决策者知觉形成的原因,分析错误知觉可能产生的后果。
本书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该书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本书分六个阶段讲述了1857年至1937年共80年的日本历史。如果用日本近代史固有的语言来表述各个时代,六个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公武合体”→“尊王倒幕”→“殖产兴业”→“明治立宪制”→“大正民主”→“昭和法西斯主义”。不过,即便列出了各时代的特征,仍无法明白各时代的相互关系。于是,作者将这六个阶段改称为“改革时代”→“革命时代”→“建设时代”→“运用时代”→“重组时代”→“危机时代”。“公武合体”相当于“改革时代”,“尊王倒幕”相当于“革命时代”,“殖产兴业”相当于“建设时代”,“明治立宪制”相当于“运用时代”,“大正民主”相当于“重组时代”,“昭和法西斯主义”相当于“危机时代”。 本书将1937年以暗示“危机时代”终结、“崩溃时代”开始的形式结束了分析。原因在第六章中也有论述,就是说,“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