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本书共有8卷本,15编,将一定时期(1948~1976)内美国情报机构关于中国的情报资料加以分类、整理和翻译,有中国军事、中国政治、中国经济、靠前共产主义运动等。分析美国政府、军方及有关方面搜集、判断、使用这些情报的过程和机制,评估这些情报资料对于美国政府制订对华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近年来,美国精英枉顾国民利益,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致力于追求平等、维护大众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拉希,留给了我们这部发人深思的著作。在这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里,我们将看到,在国际市场的追名逐利取代了对故国家园的忠诚,整齐划一的精英教育取代了对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娱乐至上的信息轰炸取代了教育大众的初衷,精心策划的政治做秀取代了为民谋利的民主辩论……美国的所谓精英已背弃了民主和平等的信仰,普通大众却在为消除他们造成的乱局而苦苦挣扎。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因根是说不完、道不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可能完全统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呢?不会的,相对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站不稳脚跟的。斯大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现在,正确评价苏联历史的风,起没起子青萍之末?或是拂掠子青萍之上?本书将从对列宁与十月革命问题的重新认识、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时代的重新认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本书是一部备受 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 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本书作者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讨了近代早期至19世纪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 本书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独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内在展现了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的两种趋势。蒙克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并致力于将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与政治 的新潮流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本书运用政治系统理论,将欧盟视做一个具有对社会价值进行性分配能力的政治系统,将欧盟合法性看做民众对欧盟政治系统的支持。在对治理理论和多层治理实践进行概括论述之后,将个案研究和变量研究相结合。首先对体现多层治理特征的典型政策——欧盟结构政策和欧盟环境政策进行个案分析,通过个案展示欧盟多层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而采用“欧洲晴雨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变量分析,检验研究假设,以透视贯穿于欧盟政策中的多层治理与欧盟合法性的增进之间的联系。通过考察多层治理发展良好的历史阶段(大致是1986—1993年)欧盟民众认同的变化来检验多层治理对欧盟合法性的增进效应。在结语中,本书对多层治理之于中国外交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意义进行了考察。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两国交往的内涵极其丰富。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分三卷系统叙述了1911年至2000年间的中美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此后至美国对华正常贸易关系立法。通过对两国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影响决策的种种国内和国际因素,以及中美关系的世界影响。由此,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一卷有序章简述了晚清的两国关系,第三卷有专章对“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作了
这是一部观点新颖的奇书。季诺维也夫在斯大林时期因反共言论被学校开除,其后因激进著作被迫流亡,直至1999年回国。作者强力批判斯大林主义,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搞垮苏联也予以抨击。作者认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充满活力,并有不断发展、完善的可能性。由于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背叛,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轰然倒塌,俄罗斯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走向全面衰落。作者擅长逻辑分析,澄清概念,很多看法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作者认为前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期恰是苏联最为强盛的时期,与诸多专家与当事人看法不同。
该书主要研究内容是世界地缘政治三大支点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特征及其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彼此作用可达到的极限和底线。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描述出中国未来崛起的可为空间和不可为空间。本书将分三卷本完成。本卷从俄罗斯写到印度和印度洋,约百万字。内容分三个方面:(1)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沙俄帝国和苏联的兴亡经验及其中反映出来的俄罗斯介入,尤其是强力介入世界事务力量的极限与底线。在篇幅分配上,这部分是全书的重心。(2)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此间的大国博弈规律。(3)提出国家崛起的非线性规律,认为世界性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笔者还就北极解;东的气候变化提出预警,认为:这将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安全压力并因此大大改变俄罗斯原
本书通过所选文章,勾勒出国际组织理论的发展轨迹:第一阶段在对欧洲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中形成了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表明国际组织具有削弱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功能;第二阶段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辩论中形成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组织理论,突出了国际制度的独立意义和在促成合作方面的重大作用,研究重点已经从国际组织结构和功能等浅层事实描述转向国际机制、国际规范等深层理论探讨,并从推理层面证明了无政府性的可弱化性;第三阶段在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论战中产生了建构主义国际组织理论。建构主义国际组织理论关注的是国际制度对国家身份的转化作用,强调的是主体间互动,导向的是无政府性的多元意义,强调以合作友善为核心的无政府性是可以被建构起来的。从新现实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形成了国际组
本书作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一些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做出了解释,如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维持和平,却走向了战争?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合作,却选择了冲突?为什么国家间的敌意如此容易升温,而友谊却如此难以维系?他认为,为了追寻战争和冲突的原因,不仅要分析国际体系和国家体制,而且要研究决策者个人的认知心理,探寻决策者知觉形成的原因,分析错误知觉可能产生的后果。
《苏联的一年》由俄罗斯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俄罗斯三十年(1991~2021)》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和学者集体撰写的重要成果。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本书分为政治、经济和外交三卷,旨在全面探讨俄罗斯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外交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现状和未来趋势。 政治卷重点回顾了俄罗斯三十年来的政治发展进程,对俄罗斯的议会、政党、司法、联邦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关注了三十年来俄罗斯精英政治、社会治理和政治思潮变化;经济卷以俄罗斯经济转型为基础,回顾了三十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长、财政金融、经济结构、经济现代化、社会福利、科教创新的发展历程,对俄罗斯三十年来对外经济关系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进行了探究;外交卷详细介绍了俄罗斯三十年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