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廉政史讲义》全面记录、介绍、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廉政事件、人物、时点、会议、文献、思想,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始终自觉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全部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廉政史》对应党史发展的四个重大历史时期,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廉政史分成四个历史阶段,加以全面记录宣介,特别是全面、深入、客观、生动地研究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历程。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新中国的摇篮。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以陕甘宁边区为局部执政的“实验区”和“示范区”,从苏维埃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转变,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到抗日民主政权的更名改制,从“三三制”建政原则的实施到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确立,从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构想,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建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奠定了新中国坚实的基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实践中,构建了以国体和政体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制度,以参议会制度为基础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以一元化领导体制为主体的党的领导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制度等制度
......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标准化、规范化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本书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基层党务标准化、规范化导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基层党务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新问题,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根本遵循和基本参照,对新时代基层党务工作者、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必须掌握的各项标准化、规范要求及落实流程、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归纳、提升。本书内容丰富,采用问答的形式,按照基层党务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板块,从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基层党组织的选举、党员教育培训、党员管理、党内监督、纪律处分、发展党员、宣传工作、统一战线、党务公开、基层治理、党徽党旗的使用和管理等涵盖了数百个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的12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在他的著述中,有许多充满哲理、寓意深刻而又浅显易懂的名言警句,在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给人启迪和教益,是名副其实的传世箴言。 《毛泽东箴言(JX)》收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编著的《毛泽东箴言》的内容,摘选自《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毛泽东文集》第1至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至1999年出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至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至1998年出版),并按毛泽东倡导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转化的辩证方法进行了分类,共有360条。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党管农村工作,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村要发展, 的党组织书记 。 为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理论水平、拓宽村党组织书记的实践思路,本书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责任务、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建工作质量、抓党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行动、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以及 村支书的自身能力建设,遵循学习规律,先引入理论,后阐述实践,在案例基础上抽象出基层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共同特点和方法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以期引导村党组织书记思考干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底层逻辑,切实提升政治能力水平、增强带富致
看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如何在中共“将强未强”之际,应对重大历史转折,以追求“立于不败”的智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为决战决胜,奠定重大基础。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换,抓住人民利益和主要矛盾转变的根本问题,着眼中华民族必然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善于运用辩证视角处理民族复兴道路上必将遭遇的种种险阻,在此基础上明确我党在新形势下的政治纲领、斗争方略、战略底线,做好战略预判、战略预置和战略应对,毛泽东于抗战胜利后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战略运筹的历史经验、哲学思维和斗争方法,必将在中国崛起的伟大斗争中绽放出新的思想光芒,我党必将在新的大转折大变局中,再次立于不败之地,走向胜利辉煌!
本书对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涌现出的驻村 书记的典型事迹进行整理汇编,记录其勇于承担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真抓实干解决问题、为人民幸福的千秋伟业不懈奋斗的事迹,记录其为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