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是当下报纸评论的一面旗帜,本书是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社论的精选结集。《南方的立场》(辑、第二辑、第三辑)出版后,受到新闻界的积极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作为机构发言的社论,它的性质与力度被认为是决定了媒体的使命与品格。它所选定的立场、关注的角度、申说的力度、坚持的韧性,使其有别于个人发言的性质与力量,更具备公共讨论的意味与价值。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是当下报纸评论的一面旗帜,国内外峰谷浪尖上的华人华裔时事评论名家,均在本书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本书是南方都市报2009年度名家时事评论的精选结集。《热言时代》前三辑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它以众多杰出的思考和深刻的笔触,以言论的方式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大转型期的中国,必然是众语喧哗,而本书无疑是其中有价值、有建设性的声音之一。
1999年5月7日,美国和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人遇难、二十多人受伤、大使馆被毁。这是人类文明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野蛮时间。本书作者潘占林时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以亲历者的身份,从使馆人员自救的指挥者的视角,用白描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炸馆事件的前前后后…… 北约对南联盟大打出手。北约公然轰炸中国使馆: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轰炸使馆的行动是如何进行的?那一颗针对大使的炸点缘何未炸? 是误炸还是故意:炸馆事件解析。本书将为你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在一片纷乱喧嚣中,冰点仿佛一位笃定的观察者,将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变革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注视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诉说他们微小的愿望与简单的快乐、深深的无奈与绵长的苦痛…… 透过冰点所讲述的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它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 《永不抵达的列车》精选了20篇中青报2010~2011年影响力的冰点特稿,共分为“伤逝”“世相”“家国”三辑。这些
医疗腐败、药物滥用,以及药品回扣和“处方费”,直至“板凳费”之类“创收”,都是几十年来最糟糕的。 在现有卫生体制下,在危害极大的污血事件中,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 为什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十年来只开花,不结果? 无论是财政买单,还是医保保底,中国穷人应该有免费药。 体制机制改革,根本上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民众,能在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上,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辞,大抵可认为是扯淡。 直面医改前途步步维艰的瞬间,直面理想回归照耀的瞬间,让我们心忧天下。
吹捧中国模式,如今成为外的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吹捧者的动机纷繁多样,然不管其动机如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中国本身不能自持,那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吹捧就将使我们失去清醒的头脑,悠悠然,飘飘然,偏移本来设定好的航向。如此,则“吹捧”就变为了“捧杀”。中国拒绝“捧杀”。中国唯有拒绝“捧杀”,潜心内修,摆脱种种脆弱,方可成就真正的大国。这也理应是大势所趋。
《政治发展与民主译丛·多元社会中的民主:一项比较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立足于多元社会(黎巴嫩、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建构了一些民主的新概念,预测人类社会的民主目标与走向。全书非常严谨,将学识和责任结合了起来。这种结合将不仅得到欧洲和第三世界学生的欣赏,也将得到规范学者和经验学者的欣赏。该书也将以其专业性获得政治科学界广泛而热烈的欢迎。
本书是《南风窗》主笔李北方先生的思想随笔和时政评论集。作者结合中外政治和历史,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简洁犀利的笔触,批判性地思考和剖析了关于自由、民主、权利、市场等流行话语的思维定见,对于大众关注的思想论争、社会热点、国际格局等议题作出了深度辨析和评论。 书中文字是长短不一、富于战斗性的社会批评和理论批评。作者毫不隐晦地与他所生存的媒体世界斗争,即通过梳理与分析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挑战媒体世界的主流观点,揭示事物的真相,祛除思想的迷信。作者的文章像是短促突击,针砭时弊,毫不留情;相较于媒体中的大多数评论,这些文章又多了对媒体自身的反思,这使得他的短促突击在针对眼前事件或事实时多了一点多方透视的眼光和历史思考的深度。 作者胸怀天下,站在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写作,张扬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并展
为深入回答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大气污染治理、社会诚信建设、公务员加薪争议、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消费者维权遇尴尬、社会救助、网络安全、科研行为不端等社会热点,精选新华社播发的相关稿件,经编辑深加工,策划出版了《百姓热点大聚焦》这本通俗理论读物。该书密切联系实际,解释疑惑,既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又提供解决问题可资借鉴的办法和途径,对2014年社会热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观点准确、文风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广大干部群众参阅。
《讲话》只是一个由头、凭借或突破口。毛泽东意欲完成对整个文化的革命,去建立他想要和认为正确的新的文化秩序。选择文艺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文艺影响广泛、便于发动群众、行动立竿见影。这也是他的贯思路。 韩寒代笔门或许永无答案。韩寒的史诗或许结束了,唱颂史诗的土壤还在,矗立神像的基座犹存,新的史诗还会塑造新的神像。 钓鱼岛是钓鱼之岛,是一块包含多种可能性的“饵食”。既然美国用它来钓中国、钓日本、钓亚太地区,进而钓世界,日本用它来钓中国、钓“正常国家”的入门券、钓政客的选票,那么中国同样可以用它钓点什么,将坏事变成好事。一起来翻阅《话题2012》吧!
本书真实记录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的各色景象,以大量的生动细节丰富了关于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解读。作者以资深新闻人敏锐独到的观察,寓庄于谐的语言,剖析了回归以来香港在社会心理、文化心态、经济生活各方面所进行的调适。以及由此引发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见证了不平凡响十年中,亚洲金融危机、非典,中国“入世”等大事件带给香港社会、香港人的冲击及深远影响。 本书是著名新闻人曹景行先生回顾香港回归十年历程的作品,其中真实记录了1997年六七月间香港社会的各色景象,以大量的生动细节丰富了关于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作者长期在香港生活工作,以资深新闻人敏锐独到的观察、寓庄于谐的语言,剖析了回归以来香港在社会心理、文化心态、经济生活各方面所进行的调适以及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见证了不平凡的十年中,亚
本书充分涵盖了三农问题的各大主要方面,包括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回顾,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道路,新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新农村治理制度建设,新农村金融建设,粮食与农产品安全问题,话语体系沟通,扶贫方式探讨等,结合三鹿奶粉事件、猪肉价格飙升等事件,以及三中全会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为您展现一个特殊视角下的中国农村。
在美国对华安全政策的决策过程中,美国总统和国会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国会有对台军售问题上试图与总统分庭抗礼?为什么在数次台海危机期间却又对总统俯首帖耳?在构建对华战略定位问题上,国会和总统又是如何一唱一和,共同维护美国的利益?本书将和你一起探讨上述这些谜团,共同解读中美安全关系的风云变幻。 本书首先对国会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从结构—功能视角对国会发挥作用和影响的环节、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随后,全书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决策,即战略型安全决策、危机型安全决策和结构型决策三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至少我们这代人,没有创造出什么值得后辈阅读的中文。你要是听茅于轼、吴敬琏们用“只有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能变富”、“效率、兼顾公平”这类话谈市场经济.你就永远不可能懂市场经济,而且真到了市场经济的国家也会被人家笑话。我给你出个题目,把茅、吴这两句话翻译成英文,看看能否放在任何美国的媒体上。真翻译成英文,肯定是野蛮语言。在文明社会,这样的句子谁能找到呢?那些为这两位辩护的人,许多是出过国的。让他们举个例子吧。总而言之,我们的语言本身已经变得野蛮了。乃至这种话中文里可以有,还有许多人拥护,但英文里不能有。这简直就是处于两种进化阶段的语言。 中国的穷并不是仇富所致,而是贫富分化太严重、穷人缺乏保护的结果。这也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主流经济学家和自由派至今对此也无法面对。《南方都市报
人类历史,其本质其实是由资源之争推动的。 资源争夺一直是人类几乎所有战争最为直接的动力。 在当今世界,资源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与国之间,以及一部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资源争夺、占有、利用和管理经营展开的; 为资源而焦虑,将是21世纪人类生活的主题。 如果将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管表面上有多少花里胡哨的因果故事,骨子里的原因肯定是资源争夺引起的。 本书中,作者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分析了极地、航道、海洋、陆地、石油、天然气等地球重要资源的全球战略格局,揭露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资源战略,以及亚非拉世界的资源文化落后根源,并对未来世界做出了大胆推测。 此书为作者集16年调研之功,为您倾献披肝沥胆之作。
本书为时政作家浮石的一本随笔评论集。本书围绕着中国式的官商关系、男女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等等进行论述,中间剖析的部分事例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典型,还有部分事例则来源于浮石的两部名著《青瓷》和《红袖》。深刻的思想、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读者,怎样才能织一张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网,怎样才能够混出个人样来。本书请漫画家配以几十幅幽默点题的漫画。
本书充分涵盖了三农问题的各大主要方面,包括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回顾,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道路,新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新农村治理制度建设,新农村金融建设,粮食与农产品安全问题,话语体系沟通,扶贫方式探讨等,结合三鹿奶粉事件、猪肉价格飙升等事件,以及三中全会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为您展现一个特殊视角下的中国农村。
在美国对华安全政策的决策过程中,美国总统和国会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国会有对台军售问题上试图与总统分庭抗礼?为什么在数次台海危机期间却又对总统俯首帖耳?在构建对华战略定位问题上,国会和总统又是如何一唱一和,共同维护美国的利益?本书将和你一起探讨上述这些谜团,共同解读中美安全关系的风云变幻。 本书首先对国会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从结构—功能视角对国会发挥作用和影响的环节、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随后,全书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决策,即战略型安全决策、危机型安全决策和结构型决策三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