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学术著作,本书始终以预防腐败为主线,集中对于腐败行为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前提是深入了解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和深层规律,这些技术性因素是腐败得以产生的关键,因此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本书分为六章,章提出了公共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三位一体。的解释模式。之后用三章分别分析了公共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的总体特点、变化规律及其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前四章构成了本书的理论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基于“三位一体”的解释模式,着重剖析了工程建设领域和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的根源,并提出了系统的预防建议。
数世纪以来,腐败已成为公共机构的特征。然而,直到最近它才成为持续的科学分析的对象、本书作者约翰纳·伯爵·兰斯多夫是德国帕骚大学经济学理论讲席教授,同时是透明国际的研究顾问。作为对这门发展中的学科的重要贡献,兰斯多夫的研究显示,深入研究制度经济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进行腐败交易所必需的制度以及那些有助于抑制腐败的制度。他认为,比起通过惩治来进行遏制,腐败行为者更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作为腐败犯罪搭档的投机主义,以及落得不可信任的名声的危险这就暗示了一种新颖的反腐败策略——“看不见的脚”——由此,腐败搭档的不可信任性带来了诚实和良治,即使是在缺乏良好意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本书结合了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的实证研究,对于关心反腐败改革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可谓十分宝贵的资源。
作为一本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学术著作,本书始终以预防腐败为主线,集中对于腐败行为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前提是深入了解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和深层规律,这些技术性因素是腐败得以产生的关键,因此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本书分为六章,章提出了公共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三位一体。的解释模式。之后用三章分别分析了公共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的总体特点、变化规律及其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前四章构成了本书的理论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基于“三位一体”的解释模式,着重剖析了工程建设领域和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的根源,并提出了系统的预防建议。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对公职人员常见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界定进行了全面系统解读。本书以六项纪律为主线,以每种违纪行为作一节,详细阐释违纪行为构成,系统梳理该违纪行为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并对易混淆、难界定的相关行为从构成要件角度进行区分,旨在为纪检监察干部准确处理公职人员违纪、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是一部专涉贪腐主题的历史人物随笔,也是迄今为止出版的一部收录人物最全的历代贪官评传。书中自二十四史挖出两百多名涉身贪腐的历史人物,大多位列公卿或身居要津,都曾是史上“老虎”级的重磅贪官。作者坚持以正史为依据,佐以数百种历代珍存的史书典籍,史料翔实,内容出新,叙事凝练,文字风趣,同时尽量保留古籍蕴含的丰富“养分”和“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该书内容在集结前曾作为报纸专栏文章连载近三年,得到几十万名读者和有关专家学者好评
《国企廉政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研究》这本书倾注了作者刘汪楠的大量心血。本书在剖析国企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新兴的风险管理科学与古老的反腐课题有机结合起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构建反腐倡廉建设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联机制,为破解国企反腐难题找到了一个新的有效抓手。该书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设计国企廉政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程序,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流程控制,并把廉政建设有关要求同步融人业务流程之中,查找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廉洁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建立起廉政建设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机制,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洁风险实施控制,从而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 1 月 13 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 传递出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新判断、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新任务,本书 选取新华社、《求是》、《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文汇报》、《检察日报》、《华夏时报》等媒体的报道和文章,对如何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行了权威系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