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的重大事件和外交活动的决策过程,细致、深入地考察了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观察和分析,形成了"以美为首”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始终抱着比美国政府更为急迫的心情来谋求两国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并施展种种手段,力图操纵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实行援助的名义下,美国以空前的规模扩大着自己在中国的势力。同时,美国明确承担了支持国民党的义务。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决策客观上存在着有利于中国抗战的一面。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国民政府企图利用美国的力量来加强国民党在国内的一党统治,因此,这些外交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也就违背了中国人民要求通过抗日战争摆脱半殖民地处境、赢得民族解放的根本意愿。
《中国远征军》讲述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住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由张志勇著,本书是以英人赫德及其在晚清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数十年时所参与的许多近代中国外交事务为研究对象,作者在广泛收集了中英文档案资料,特别是充分利用了还未整理出版的赫德日记手稿的基础上,对赫德以不同身份参与的中英交涉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书中还在赫德与中国驻外使馆的建立,赫德的外交原则、外交策略及其成败的原因等方面,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这既有弥补前人不足的,也纠正了以往一些不太准确的史实叙述和结论,并提出了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看法。本书内容对于学界进一步认识赫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角色、地位、作用等极具参考价值。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往来于康德与王明阳之间,在中西文化宽阔的思想史海洋中,架设起透视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桥梁。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明主席。……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奉,使自我有所遵循。但是,规定自我的要求却创造了与宇宙变化相竞争的必要性,即把一种基本目的强加在宇宙头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话说得好:“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意志,无所谓历史;而没有历史,也就完全没有意志。
本书以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为背景,以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为历史和逻辑起点,以探索和回答五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为基本导索,全面研究和系统叙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历史进程,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并从中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条基本经验。本书坚持论从史出,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革命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尽可能用丰富的史料,大跨度的宏观分析和典型的案例透视,凸显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推进,融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为一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本书历史脉络清晰、逻辑体系完整,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是我国首本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命名的专著。
《中国远征军》讲述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住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本书为古文版《清季外交史料》的点校整理本,包括光绪朝外交史料、宣统朝外交史料、西巡大事记、清季外交史料索引、清季外交年鉴、地图等六部分。《清季外交史料》内容涉及外交、政治、军事、教育、商务、实业、交通、边防等。全书采用编年体纪事,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和亲身经历,史料真实可信,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清末外交及中外关系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参考书。点校整理本以学术价值较高的民国版本为依据,精点精校,将繁体字改为了简体字,并按照现代国人的阅读习惯进行了标点断句,改进了原书编辑格式上的缺点以及内容上的一些谬误
《岭南文库:广府文化》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
《意识形态安全与建设问题研究》由总论、专题研究、理论探讨三部分组成,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地研究探讨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与建设的一般状况、发展成就、规律性、成功经验、风险挑战和基本对策。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国家总体安全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政治安全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国文化安全的核心和主导,是推动和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强大软实力。在确认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总体安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思考、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要更加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在理论自觉、文化自信、价值认同、思想解放和精神主动性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案,为推动新时代发展、决胜新时代贡献绵薄之力。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集》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认识思想和的丰功伟绩、坚持和发挥思想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相关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当代意义、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谈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与“第二次结合”的若干理论问题、《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启示等等。
刘伯龙编著的《中国农村公共政策--政策执行的实证研究》是在复旦“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对安徽A县的10项农村公共政策调查的基础上。将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中国农村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并对改进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的执行绩效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中国农村公共政策--政策执行的实证研究》的亮点:首先在于其研究对象,课题组选择了10项典型的、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农村公共政策进行研究,这些政策包括:农业补贴、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城镇化、环境保护、养老、行政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基层选誉和土地流转政策;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课题组采用了实证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掌握一手资料,从而能真实地将农村公共政策的执行现状与问题呈现给读者,《中国农村公共政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