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中篇为和平发展:开创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下篇为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书梳理和总结70年来外交战线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积淀和形成一系列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化解和处理未来面临的问题、遇到的风险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韩晓青,男,河南禹州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从事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党校青年课题项目以及党史教研部课题项目各一项。在《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两部,参与编写*作多部。
本书对中外廉政制度的主要内容、舆论监督、廉政伦理、国际合作机制、廉洁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比较,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同时,在每一章中还专门辅以延伸阅读案例、学习与思考等内容,增强了该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该书基于当代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现实要求,既提供了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合理借鉴,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乃至我国政治文明的历史进步提供了生动读本。
《历史的转折: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讲述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突围重重困境取得辉煌胜利,并由延安开始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物质建设上进行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大生产运动,从而解决了1940至1941年的财政经济危机,在精神建设上进行了全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延安整风,解决了党内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物质和精神的充分准备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独立自主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
在歌乐山这块土地上,许多党员和党外革命志士,为了祖国解放,人民的幸福,身经残酷的折磨,面对死亡的威胁,本书表现了他们对共产主义执着的追求和勇敢,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铁窗黑牢里,坚强不屈,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个巨大而崇高的形象。
该书分少年磨砺、书生革命、井冈创业、瑞金岁月和苦难辉煌五个部分,生动叙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艰难摸索中国革命道路历经磨难的七年革命历程,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克服种种困难,在逆境中前进,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成熟壮大进而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伟大意义 。
本书文字简练,史料丰富。引用、考证了大量的史料,做到言出有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不仅对重大历史现象做了详细描述,而且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造成的后果做了认真的深层次的分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台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书中充分吸收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界研究动态,既尊重前贤的学术见解,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许多新的观点,拓宽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益于人们加深对台湾的认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可以说,本书是目前比较全面、系统、高水准地研究台湾政治的专著。
首次披露在20世纪末国际国内风云际会的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如何开启了惊动世界的最重要的一次南方视察。这次视察意义重大,就像小平自己到深圳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在重要关头,我还是要说话的”。披露了当时小平讲话的真实内情,除了众人皆知的小平南方讲话精神之外,还有在中央文件中找不到的一些讲话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讲述了这位世纪伟人在南方视察中的风采,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生动、风趣、激动、感人的画面。记述了1984年小平同志首次到深圳视察时的真实情景。讲述了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时,《人民日报》没有记者跟随,新华社没有要求发稿,邓小平本人也不同意公开宣传报道他的重要谈话的情况下,《深圳特区报》是如何智慧地“破例”宣传了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精神实质,由此引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大事情。讲述了在没有正
本书稿简要回顾了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历史交往。概述了21世纪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重点梳理了中国与马玉林的教育、旅游和文化合作现状,并着重从广东的区位特点出发剖析广东与马来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的新前景,包括广东华侨的特殊作用,并对未来做出展望。本书稿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务实合作提供了有价值和参考,且符合目前的出版需求。
本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分析,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原因探析,以及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理论的创新性。该课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控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具体对策,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本书中,作者还结合政治文明、社会心态、群体性突发事件、西部大开发等方面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2009年9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召开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包括香港、台湾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是在国家加快沿边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研究中外关系史及对外关系的盛会。会议共收到60多篇论文或论文提要,其中不少论文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资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文献价值。经过编辑整理,出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这本文集。
作者花六年时间走访了十余个非洲国家,通过大量的访谈实例,并以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探讨和分析了中非双边经贸能否带动非洲国家腾飞,实现中国式长期增长。作者阐述了双边外交协议和政治决策对中非经贸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影响,进一步探讨中非合作如何真正达成“双赢”的策略。
中日安全关系复杂、敏感,既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制约中日关系整体改善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书首次对战后中日安全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安全认知、安全政策及安全互动为主线,在各具特征的五阶段分期框架下深入分析战后中日安全关系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揭示影响因素,寻求发展规律。由孟晓旭所*的《认知政策与互动(战后中日安全关系研究)》溯自战后,通过相对长时段研究,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还对中日安全关系的未来出路提出对策建议。本书视角新颖、研究深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河南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勇博士的一部学术专著,书稿以翔实的史料,以原武汉军区领导下的中原民兵为切入点,选择1973—1985年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变革期,从中原民兵的政治生活,战备训练、组织、武器装备,经济建设,社会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展现这一渐进的历史过程。在结论部分,将重点从经济体制转变、国际形势改变、国防思想变化方面对中原民兵这一转型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民兵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民兵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下的作用提出一些见解和看法。书稿导向正确,不涉及重大政治敏感问题,对相关专业人员有参考价值,达到了出版水平。
他,是毛泽东亲自提名,中共中央任命的唯一一任中央驻藏代表; 他,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得三枚共和国一级勋章的将军; 他,是西藏地区的第一位中央委员; 他,是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在他担任西藏党、政最高领导15个年头,西藏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跨跃。 毛泽东说,他不仅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 上个世纪50年代,在极其艰苦、极其复杂、极其困难的历史条件下,他受命为中央驻藏代表、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历尽艰辛、不辱使命,保证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贯彻执行,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保卫了祖国的西南边防。 在西藏15年的岁月中,他坚持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和稳定发展的方针,团结、率领进藏的中央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解放军官兵,带领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