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 本书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分析眼光和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纷繁的表象,各种主义的纷争,对关乎国运的诸多重要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解释。
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乃由于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但它的深层潜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趣味。 文学名篇精粹光润、千锤百炼、声情并茂、朗朗上口,具有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 由于文学名篇具有文化精神聚焦的特征和久传广播、深入人心的功能,不妨这样认为,它们是国魂与国民的一种的精神契合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2017年1月)》讲述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拥有全世界60%的人口,经济和贸易总量分别占全球总额的近六成和一半,在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发展日益引人瞩目,成为全球*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地区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亚太地区的重视和投入。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深刻调整,亚太地区格局也在发生重要深刻变化。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全面参与区域合作,积*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亚太不懈努力。
本书记述了各民主党派北京市委及北京市工商联发展历史、代表性人物和重要事件的文史资料。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历程。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主要发表在香港《信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专栏文章,依照不同主题分为《保卫社会》、《改革及其敌人》、《未竟的变革》、《中国国际命运》、《为中国辩护》五册。 《保卫社会》是本系列的册,主要涵盖了作者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评论文章,内容涉及从经济到社会的改革思路转型、房地产领域的社会改革、中产阶级与社会改革、社会冲突、社会暴力、思想与道德危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正以及教育改革等八个方面。 社会为什么需要被保护?道理很简单,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永远是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看来,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固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主义的国家战略导致了社
本书围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主题,从“治国”与“治党”的关系讲起,首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根据国情和党情强调“治党务必从严”,研究反腐败斗争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两场斗争经验,并回答了“在我们的体制下能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重大问题。其次指出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从严治吏,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建设。最后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和价值观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联系起来,落到“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上。即要“以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为重点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这套丛书,试图站在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以及新发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这“两个格局”的高度,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特殊时间节点,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全景式、大视野认识国家安全。 本书以大历史视野梳理“百年变局”的战略演进与时代特征,分析世界大变局与全球经济革命性变迁的内在联系,论述国际力量沉浮起落、非国家行为体兴起,阐述西方制度霸权的历史兴起与时代迷茫,探索思潮对历史变革的作用,衷心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认识“百年变局”与其中的中国方位,为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更多启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大势、历史演进趋势、时代变化态势和中国自身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本书作者以观察全球维度、认识世界大势的大历史视野,从大变局中的世界秩序、大变局中的美国、历史上的“百年大变局”及演变动力、大变局中的世界经济、大变局中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大变局中的民粹主义、大变局中的周边格局、大变局中的中国世界定位、大变局下的中国外交、大变局下的国家安全等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了战略性和全面性的研究,系统总结和产业解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如何应对全球之变、地区之变、中国之变等难题,并提出一系列创新理论和战略对策。这些独特见解,既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如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如
《百年大变局》是《参考消息》专题文章集结,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个专题60余篇文章。上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深入剖析“百年大变局”历史变迁、内涵本质及深刻影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完善全球伙伴关系提供借鉴与启示;中篇《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就“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进行系统总结和解读,为思考和把握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下篇《世界之变与强国之道》,围绕应对新版“中国威胁论”、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开思考与探讨。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为使更多人认识到这种大变局和
《中国历史的教训(精装版)》(全新修订精装版),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从关注“四风”问题的《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到透析“官商勾结”的《张之洞借钱》,从探索“总开关”问题的《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到聚焦作风建设的《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这些文章紧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虎拍蝇”的节拍
政坛上的纵横捭阖,其复杂激烈不亚于战场上的生死拼杀。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由首届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完成法律程序。各界政协代表秘密北上解放区,国民党用尽手段“截”,共产党千方百计“接”,隐蔽斗争惊心动魄;各党派之间政见不同、恩怨深深,有的冒险出行,有的犹豫观望,有的经营自己地盘,有的提出先决条件,还有的顾虑前嫌难以消解;各界名人会聚北平,又有谁掌政府实权的人事之争…… 《协商共和: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披露大量政坛秘闻:西柏坡的中共中央与香港地下党的秘密联系因何突然中断?李济深为何成为众矢之的?林彪入城后傅作义为何情绪大变?周恩来月下追屈武所为何事?柳亚子的满腹牢骚从何而来?“北约”成立时中国各党派态度如何…… 《协商共和: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曾先后荣
这本《村委会主任工作手册》由颜 晓嘉和王超编著,以党的十七大新党章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大意义、村委会主任的工作能力、村委会主任需要处理好的儿个“关系”、村委会主任的工作方法、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涉农政策、农民工的问题等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了村委会主任的工作特点和应掌握的相关知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对西方开始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凡是西方国家的东西,就是好的,凡是洋人,素质就高;在他们眼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差不多就是人间天堂。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矛盾的凸显,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也开始有了一个刻板印象:物价高,生活水平落后西方一大截;言论不自由,官员腐败,制度落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反对》作者徐国芳,用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国出差和游历的所见所闻以及收集的大量资料,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西方世界,以及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 《我反对》角度独特,观点鲜明,事例丰富,且图文结合,故事感非常强,阅读非常流畅。是了解真实的西方以及当下中国将会向何处去的难得的一本好
综观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的中国情境,作者认为,政改和经改固然都有堪为人称首的表现,但并不像民间舆论善意曲解的那样宏大叙事。真正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是的社会体制改革。所以,作者晚愿意从社改所凸显出的中国的第二次转型,去概述海外媒体所谓的“新政”。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将此间12个月,描摹成中国直线行25年后的一个拐点。他想念,拐点的出现,对未来中国,具有太多的指标意义。 有趣的是,作者在论证其个人观点时,并示蹈袭政论作家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人民伦理的大新闻,只是叙述的“纲要”,那些平和,欠但润物细无声的小事情和小人物,才是佐证拐点的力量所在。这当中,有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生招生的考题,有《手机》“主人公”严守一的谎言,还有“博客”中的木子美的真实。看上去,拐点的创意,多是旧作品的新级任
我们呈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汇集了百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在“天则双周学术论坛”上所做的学术报告和讲演。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26日,是一家非政府、非盈利的公众机构和民间研究组织。天则所成立不久,就创办了“天则双周学术论坛”,每两个星期定期举办一次学术讨论,到2002年底,已经举行了231期。本丛书中收入的论文,就是从这231期中精选出来的。 创办“天则双周学术论坛”的初衷,是要为学界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使大家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而形成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学术规范,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水平。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原来的设想,“天则双周学术论坛”已经成为一个享誉外的学术品牌。
现代化是什么?现代化何以成为一种思潮?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无疑首先发生在西欧,而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从20世纪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所有国家也都先后开始了现代化进程。而对现代化研究或者说对现代化思潮的研究,则是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那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研究,发展研究,就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新课题,并方兴未艾,正形的分支学科或边缘学科。以下我们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化思潮的缘起、内涵、发展等问题做一评述。
《北京市百姓宣讲双十佳评选活动作品集:宣讲的力量》收录了北京市委讲师团近年来在基层进行宣讲活动的讲稿,这些讲稿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语言生动、举例翔实,涉及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广大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