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是现代外交实践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特别是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美国早已把文化外交纳入到国家总体外交之中。探 究美国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文化 外交,不仅有助于全面揭示美国的中东战略及其目标 ,而且对于认识中东国家对美国 文化外交的应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文化外交 理论的研究,推动文化外交的学 科建设有重要意义。郭威编著的这本《美国在中东伊 斯兰国家的文化外交》从教育交流、艺术交流、倡议 互动和大众传播等四个方面进 行具体实践及案例分析,全方位论述了美国在中东伊 斯兰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活动。 揭示了美国文化外交未能改变其中东政策的本质,并 且,其在执行导向、交流方式、 管理因素、具体投入,以及文化外交工作人员等方面 都暴露出了局限性。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作为资深的外交官,傅立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 活化石 之一,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敏锐的长者,他的这本书脱不开历史大背景,但是更重在现实和未来。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在和将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
作者从1995年开始研究《孙子兵法》,试图寻找到一条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解读方式,历经20年的心血研究,最终找到以"运动战式"的句读方式来解读这部经典,而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特别以热兵器时代的运动战宗师粟裕的十三场运动战实践为案例,补充进冷兵器时代的运动战祖师孙武的十三篇运动战理论中,二者结合演绎。这也是对《孙子兵法》解读的全新一种。
几年前,作者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研究生部承担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为了教学需要我曾多次与学员座谈,想了解实际工作对这门课的要求,并从各相关领域搜求可以参考的材料,试图从史论结合上解释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后来经过课堂教学的多次检验,把教学讲义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加以梳理升华,形成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教学大纲》(内部发行)供校内研究生教学使用。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
本书以县为研究单位,以地方政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研究县域日常政治。作者通过对干部、领导、关系、开会等日常政治中特定场景的实证分析,认为地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践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县域政治呈现为结构与运作的二元化特征,台前的“正式文本”与台后的“剧场运作”共同构成地方日常政治生活的。
这是民国外交史学者唐启华教授在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他是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是亿万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也深受国际友人的信赖与尊敬。 《走近周恩来》是关于周恩来的一部长篇纪实作品,作者深入采访了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机要秘书、军事秘书、外事秘书、警卫人员、医护人员、服务人员等,取得了最为详细具体而又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主要包括“三次预言”“四次痛哭”“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周恩来与酒”“夫妻之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周恩来逝世全过程”等。 全书以独特的的叙事技巧,从日常小事着手,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成功塑造了一位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走下圣坛”的人民总理——周恩来。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然而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这个近邻常有"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的感慨。到了近代,随着交通、资讯的发达,中国人对日本认识的广度、 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不仅能通过文献的阅读,而且能通过直接的游历,多方面地认识日本。本书即以这段 中曰认识史作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哪些因素影响到了 这一时段中国人的日本认识。 近代中日关系史,程度上是一部中国对曰的重 新认识史。本书从多维的角度,动态呈现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变迀,深入探讨影响人们日本认识的关键因素,为观察近代中日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枧角,也可为观照今天中日两国的现实提供借鉴。
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订,都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战争中双方统帅人物是怎样运筹和较量的?志愿军英雄人物是如何英勇战斗的?美军的几个将领是怎样黯淡出局的?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了哪些重要战役战斗,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战双方在战场上都运用了哪些战法?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哪些珍贵文物?它们背后有哪些故事?
获德国历史学家协会奖 《中国与世界社会》论述的主题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它从古代中国在清朝几位伟大皇帝统治下经历的*后辉煌讲起,重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步沦为受外国摆布对象的过程,继而讲述了中国如何通过革命重新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变迁。 作者在从内部省察中国历史的同时,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作为着眼点,两种视角相辅相成,连贯统一。因此,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对欧美日在东亚推行强权政治的记录和阐释。
这是民国外交史学者唐启华教授在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 一带一路 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带一路 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多存在政局不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投资营商环境较差等问题,突发风险较多,且据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 走出去 的企业对海外市场认知不足、合作规划盲目、风险意识缺乏等,往往由于罔顾风险导致项目受挫甚至失败。 一带一路 要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对风险的研究与防范是一项重要议题。当前,大数据技术愈发成熟,应用领域愈发广泛。基于大数据的 一带一路 建设风险防范通过对全面、强相关、实效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交叉验证、关联分析及异常点分析等思维方法,及时跟进 一带一路 投资目的国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
本书就孙中山振兴中华、复兴中国、改造中国人民的国民性,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形成中华民族自觉实体,建立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进行研究,全面论述和肯定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复兴、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贡献,是一部具有较强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著。具体来说,全书共分五章,靠前章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第二章孙中山民族主义与靠前主义思想,第三章孙中山与民族国家理论的构建,第四章孙中山与中华文化的复兴,第五章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与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