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系 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最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本书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 共享治权 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 共治 的合作者。
本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南方力量崛起背景,通过追溯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形成的背景与历程,研究阐释 共识 的核心内涵,考察中国与非洲等全球南方力量对中非共建现代化的期待以及共识产生的国际影响,探索新形势下中非共建现代化、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通过追溯背景、阐释内涵、描绘全球南方国家对共建现代化进程的期待及其国际影响。
礼物自古以来就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它们可以作为友谊、道歉或权威的象征。布鲁梅尔探索了历代赠送的50件外交礼物,解释了这种政治艺术的巨大复杂性 通过必须符合收礼者自身利益和性格的礼物,为送礼者打造品牌。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使用塞弗尔瓷器,而奥斯曼苏丹则喜欢荣誉长袍。在某些情况下,收礼人毫不掩饰他们想要的礼物。约公元前1350年的《阿玛尔纳书信》记录了赫泰王子齐塔与埃及法老的通信,他想送给法老16个人,并强烈暗示法老想要一些黄金作为回报。从特洛伊木马到埃及的方尖碑,再到自由女神像,这本丰富的全球史为全球政治的奇特细节和壮观场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是2014年 2018年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关系战略报告书》五年合集。每年度的报告书由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研究并撰写,以报告书为媒介打造中日两国学者、智库长期合作交流的机制化平台,既注重建言献策的政策性效果,也注重从中长期、战略性视角考察研究对象,其间注意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理论变迁变化的观照,体现出大学智库的研究特色。年度报告书已形成系列化,即由点到面形成变化轨迹,将为后人留下考察史实与认识之间的张力与规律提供方便与空间。
总结 一带一路 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探索新时期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本书的核心任务。为此,本书试图从 一带一路 的治理结构出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可持续与惠民生的具体目标开展路径选择研究。在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聚焦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国际产能合作、道德风险、债务与环境可持续、国际认知、安全保障、机制化建设等,探讨相关问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之道。
国际公共产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持国际体系运转和国际秩序稳定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金融危机、恐怖主义、重大突发疾病传播等全球性公共问题大量增生,亟待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来解决。本书在对二战后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体系历史考察基础上,深入分析21世纪以来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剖析当前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后结合 一带一路 案例,系统探讨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因、现状、挑战及其策略。
本书考察了1894~1911年美国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对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项新政的影响,并就晚清中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内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美国对华执行较其他列强相对友善的政策,认为一个相对繁荣富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两国之间多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并不支持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以自利为目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国际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形塑和决定的,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 亲、诚、惠、容 的周边外交理念,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目前,关于中国与周边外交的研究成果也纷纷涌现,但多就某个地区或议题展开,本皮书则旨在跟踪中国与周边国家、周边区域的年度动态发展以及热点和重点问题,一是有助于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二是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总结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一些规律。本书分总报告、区域篇、国别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对2021-2022年度中国与周边区域及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合作情况做了介绍和分析。
《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记载了作者强世功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书中收录了:“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基本法的形式与实质、中国的忧郁、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这是民国外交史学者唐启华教授在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本书以县为研究单位,以地方政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研究县域日常政治。作者通过对干部、领导、关系、开会等日常政治中特定场景的实证分析,认为地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践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县域政治呈现为结构与运作的二元化特征,台前的“正式文本”与台后的“剧场运作”共同构成地方日常政治生活的全部。
共生既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正是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自然和社会处在同一个共生体中。各种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共生的规律演进的。本书试图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为起点,基于生物共生和社会共生的理论范畴和分析方法,对社会和谐的各方面内容的内涵进行分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另一种理论说明,增强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并基于构建各方面和谐共生关系的路径,力求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涉外礼仪是外贸工作中很重要的事情,其在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伍岳炜编著的这本《涉外礼仪与谈判技巧》介绍了涉外礼仪中应注意的仪容仪表问题,并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习俗与礼仪做了简要分析。本书在谈判技巧方面也做了的探讨。谈判如同打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谈判的境界是达到双赢。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转型问题极具探索性、前沿性。对它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古代社会经历长期而艰难的跋涉,终于在明代后期开始起步向近代社会转型。明代后期是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本书从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城镇等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城乡社会阶级关系的演变。社会风俗的变化,政治斗争的新形态与统治阶级危机的加深,早期启蒙思潮的涌现,文学艺术的革新与市民文学的兴盛,传统科技的总结创新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以及社会转型遇到的阻力和挫折等诸多方面,挖掘史料,进行理论阐述,对明代后期社会转型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许多创见。明代后期社会转型及明清之际的社会嬗变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行深入解读和宏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