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的重大事件和外交活动的决策过程,细致、深入地考察了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观察和分析,形成了"以美为首”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始终抱着比美国政府更为急迫的心情来谋求两国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并施展种种手段,力图操纵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实行援助的名义下,美国以空前的规模扩大着自己在中国的势力。同时,美国明确承担了支持国民党的义务。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决策客观上存在着有利于中国抗战的一面。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国民政府企图利用美国的力量来加强国民党在国内的一党统治,因此,这些外交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也就违背了中国人民要求通过抗日战争摆脱半殖民地处境、赢得民族解放的根本意愿。
本书为古文版《清季外交史料》的点校整理本,包括光绪朝外交史料、宣统朝外交史料、西巡大事记、清季外交史料索引、清季外交年鉴、地图等六部分。《清季外交史料》内容涉及外交、政治、军事、教育、商务、实业、交通、边防等。全书采用编年体纪事,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和亲身经历,史料真实可信,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清末外交及中外关系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参考书。点校整理本以学术价值较高的民国版本为依据,精点精校,将繁体字改为了简体字,并按照现代国人的阅读习惯进行了标点断句,改进了原书编辑格式上的缺点以及内容上的一些谬误
中国共产党历经近90个春秋,其间跌宕峰回,波澜壮阔,但贯穿全过程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历程,无论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利,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坚持和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升华,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程,采用“数字化”方式表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三、二、二、二、三、二”,即分为三个历史时期;领导了两次的革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
本书分为两篇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回顾、新疆“三股势力”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新疆反分裂斗争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及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讲话摘要等。
《中西学术文丛: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是王赓武先生195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所撰写的博士论文,也是西文学界次系统地对唐宋变革期的五代历史进行研究的著作。这本著作集中讨论了五代时期迈向统一的各种方式方法,主要从军事斗争和社会管治两方面来展开论述。虽然在《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之前,学界对晚唐五代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其内容基本不超出对政治形势的粗略描述和对军阀黑暗统治的强烈鞭笞。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以州为中心》以州级行政机构为中心,对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几大重要线索,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深入探讨,尤其细致考察了本州刺史的兴衰、州军府制度的设计与演进、州军府的权力运作、州佐制度变迁及州大吏“非本州化”现象、隋代地方选官制度改革及困境等诸问题,旨在揭示其变革进程及深层次原因,进而对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独特演化路径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本《清初政治史探微》(以下简称《探微》)包括前编和后编两部分。前编是我的博士论文《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后编由三篇文章组成。《初探》的任务是解决八旗制格局之上的国家形态。为此,首先要对八旗制有我自己的界定。在我看来,八旗是满族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八旗既是社会组织的形式,同时又是满族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格局,故而我将满族国家称之为八旗制国家。建立在八旗制之上的国家主要机构与八旗制本身的矛盾统一运动,构成《初探》一以贯之的线索。从时间跨度而言,《初探》大致涵盖了太祖、太宗两朝,即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主要内容。后编三篇文章,是《初探》的续篇,分别论述多尔衮摄政时期、清世祖福临亲政十年以及康熙初年四辅臣阶段。三篇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探讨入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