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考察了1894~1911年美国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对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项新政的影响,并就晚清中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内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美国对华执行较其他列强相对友善的政策,认为一个相对繁荣富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两国之间多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并不支持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以自利为目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国际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形塑和决定的,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为“专题史系列”之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的产生而萌芽,伴随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的逐步强化而发展和完备起来,其完备和严密的程度,是世界其他封建国家无法相比的。作者以二十五史等正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为依据,按照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发展、完备和衰亡这一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趋势和规律,将中国古代监察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则按照历朝监察制度演变的原因、监察机构的设置分工、监察官的职权范围、监察法规、监察方式和程序、监察官的选任考核奖惩、监察制度的效用及利弊得失等小题,分节予以系统阐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由敖带芽编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内容如下: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以后,其维持的过程也是执政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一种思想规划,它能够排斥异质信仰,促进社会阶层的价值认同和意志整合,减少观念摩擦以及群众因思想冲突导致的社会能量的损失,保持社会群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由于执政党需要获得群众可持续的思想认可和政治支持,因此,意识形态的论证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这也使得意识形态的建设必定是恒久的。不同的时代赋予意识形态建设不同的时代特征。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意识形态。先进的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引擎,而只有能够成功地解释社会可观察到的变化时保持适度
霍英东的一生,伴随着东亚政局数十年的风云变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港英政府拍卖剩余物资,22岁的霍英东借了100元参与投标,转手赚了2.2万元。从此,他的生意就与时局勾连在了一起。 朝鲜战争期间,欧美对中国实行封锁,霍英东冲破禁运为大陆运送物资,不但为自己挣得第一桶金,也为日后布局大陆打下人脉基础,甚至早在1960年代就得到邓小平亲自接见。 1950年代,香港步入稳定繁荣,经济“花繁叶茂”,霍英东进入地产业,通过“售楼说明书”“卖楼花”等发明,成为盛极一时的“楼市大王”。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霍英东第一时间读出其中的微妙讯息,成为第一个到大陆投资的香港巨商;此后,霍英东不断正确解读时局,“看裸画辨政策风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了新的起飞。1990年代大国崛起、香港回归的大局之下,霍
中埃都是文明古国,万里长城和金字塔共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奇迹,古丝绸之路成为联接中埃两国的重要纽带,谱写了永载史册的经贸和人文交流篇章。1956年,埃及又成为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本书融入对
《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是一位具有10年县委书记工作经验并在省、地机关工作多年的退休副厅级干部撰写的调查报告。作者根据切身体会、调查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媒体的报道,对一百多个县(市、区)委书记在践行党的宗旨、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统带班子队伍等方面的指导思想、施政方略、工作技巧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概括分析。通过具体翔实的案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客观、全面地展示了县委书记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征,探索了县域治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海上警察百年印象(1843-1949)》为上海有史以来部专门记述近代警察历史的文化专著。近代上海形成了“三界四方”或“一市三制”的特殊政治格局,相继产生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套警察机构,三个大相径庭又自成一体的警察系统在同一个城市中同时运作,这在古今中外警察史上也是的。《海上警察百年印象(1843-1949)》的上篇全景式地展现了从1843年上海开埠至1949年解放,上海警察机构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租界巡捕房、清政府的巡警总局、民国时期的警察机构、日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和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到人民公安机关的创建的整个发展脉络;下篇从多个不同角度展示百年来上海警察历史所沉淀的极为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人文底蕴,用图与文的交融,立体和富有动感地勾勒出当时的社会境况和生活场景。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在于 改革的议程设置。但是,归根结底,改革什么?什么时候改?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如何实施?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 文丛:改革意见书》围绕“如何实现改革再突破”这一主题,针对国有企业改革、财税调节、地权博弈、医改寻路、教改图精、生态治理、四方良治、社会创新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作者多为中高级领导干部、知名学者、企业家等,他们着眼于公众所关注的改革热点,回答大众群体的疑问,提出对改革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期待继续改革的人群,关注社会热点的大众,可从中寻找到自己所关注的话题。
《历史与人像:教育与脸谱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收录李敖先生的著述更为丰富、全面。与十年前出版的“大全集”相比,增加的篇目文章字数总计一百四十余万言。《历史与人像》遵循有关规定,对涉及不能为大陆读者认同的政治取向的内容做了技术处理;对学术思想及观念上的差异则保持原貌;对台湾党政机构名称和职务称谓,采用加引号的处理方式,但引文内和引号内的则不再加引号。
《国语》文献研究,主要探讨《国语》文献的性质、史料来源、编撰意图、版本、注本、韦注特点、旧注辑佚以及《国语》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尝试形成相对系统化的成果服务于学术界。研究立足文献学视角,兼用语言学、考据以及对比的研究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借鉴和讨论。《国语》文献研究,主要探讨《国语》文献的性质、史料来源、编撰意图、版本、注本、韦注特点、旧注辑佚以及《国语》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尝试形成相对系统化的成果服务于学术界。研究立足文献学视角,兼用语言学、考据以及对比的研究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借鉴和讨论。
1938年出生在陕北瓦窑堡。1949年到北京,毕业于北京一○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工作。曾任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交通部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2000年退休后,致力于毛泽东转战陕北这段历史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历时三年,完成《寻访毛泽东转战陕北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