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系 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最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本书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 共享治权 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 共治 的合作者。
毛泽东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跟毛泽东学工作方法》是献给“毛泽东同志逝世40 周年”纪念读物。书中含有大量毛泽东同志的真实案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实事求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等毛泽东一生较为重要的几个工作方法,可读性强,且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古今的交叉结合中给广大党员、党员干部以学习、借鉴。
《从男女之别到男女尊卑:先秦性别角色研究》的重点是运用理论的逻辑推理以及提供实证的历史依据,勾勒出先秦性别角色的历史演变轨迹,同时也能折射出中国古代文明化形态的进程。作者首先指出,从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男女之别”,即从性角色的差异向性别角色区分的过渡;乃至于到新石器末期,性别角色模式已经出现,实现了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接着,论述了夏商时期性别角色的初步形成、西周春秋时期性别角色的确定,形成了明确的性别礼制和规则,即:“男女有别”、“夫妇有别”。到了战国时代,性别角色得以更加强化,最终奠定了“男尊女卑”这一影响二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固性别角色模式。通观全书,其论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谓证据确凿、结论可信。我们从中体察到玉宝博士先从男女之间生理上的差异出发,再分析
《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纂,历时10年完,是我军部以中国军队通信为主,全面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通信和信息领域知识的专业百科全书。 该书由30多家军地单位的1100多名专家、学者撰写完成,是全军通信和信息化建设一项重大理论工程。全书共设10个知识门类,收录条目2700条、图表1300幅,共计340余万字,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军事通信理论、军事通信技术、军事通信装备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成果作了重点介绍。
本书体例采用了通史体裁。在纵的方面,作者根据历史事实,由古到今,顺序论述,即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在横的方面,又把东南亚各国历史大事融会贯通,如水融,成为一体,综合说明其互相沟通、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规律性及其因果辩证关系和社会作用。
中国的和亲历史悠久,连续不断,从远古的传说时代起一直延续到清代,历时几千年。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亲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亲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能折射出“君主”、“帝王”们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或者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公主的爱情的真实写照;同时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女子们的牺牲自我的高尚品德。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2004年年初写作的题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五篇论文,试图以对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揭示农村内部结构的复杂层面,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农村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主要写于2004~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民行动逻辑的论文,试图从村民和村庄的角度解释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现象。三是写于2005~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村研究中经验研究重要性的文章,是在农村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调研方法的一些感悟,及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期待。四是2001年以来主要由我执笔表述的华中农村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共识与策略。此外,导论部分是2006年应《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邀请所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的章,试图站在我们的立场对当
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组建65周年的光辉时期。山东画报出版社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出版了钢笔画家桂志仁先生的人民海军舰船钢笔画集,册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钢笔画集:大国利舰》,先发表了有关中国航母、驱逐舰等作品。
19世纪60年代大批华工从中国远赴美国参与建设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这段华工史是早期在美华人史的一个缩影。《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以华工群体为切入点,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历史,让多的人了解华工为横贯美国中西部的铁路建设所作的贡献,全面地展示了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于增强中美两国的了解和友谊,对于丰富华工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本书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军事学项目课题“军事外交视域下的中美军事软实力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以历史与现实两条脉络立体勾勒了当代中国军事外交的面貌。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外交为起始,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析单元,逐层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军事外交。通过对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建构、中国军事外交中的舆论运用、法理运用以及风格塑造等问题的分析完成了现实脉络的书写。
《解放战争全记录2:力挽狂澜》主要叙述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战斗历程。全国解放战争初期,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军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向各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军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奋起抗击,开始了全国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经过大小160余次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6个师(旅)计71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蒋介石企图速战速决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计划成为泡影。
本丛书是国内第一套参政党建设研究的丛书,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理论支撑上,尝试学科交叉。丛书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前提下,尝试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多党合作与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概括和新的理论观点。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实证研究。丛书强调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思考对策。第三,在组织形式上,注重开放研究。研究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开放搞科研”的理念和思路,提出在充分挖掘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潜力的基础上,限度地整合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扩展思路和视野。通过聘请兼职研究员、课题招标、召开理论研讨
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于是一项实证的而不是建立预设价值立场之上的研究,客观地分析和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分析框架和预测,同时对近2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思想上的建设举措提出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判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直转型即收缩与调适的过程之中,并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作出了谨慎预测。 全书共分八章,在前三章,沈大伟教授概述了西方学界对共产党政权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的分析和看法,并叙述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两种预测。他本人则持一种中间立场,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处于一种收缩过程之中,同时又认为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调适性改革来逆转收缩过程,因而实际上处于一种转型过程之中。在后半部分,沈大伟教授概述和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苏东国家以及其他一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