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本书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古达舍夫?里萨特?萨拉甫京诺维奇(中文名字: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 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中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美国历任总统自1987年以来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涵盖了冷战末期、冷战结束、“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历史阶段,见证和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美国在新形势下未雨绸缪、投子布局的动态过程,是我们系统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和最的官方文献。本书以1987年以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系列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本研究等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努力构建宏观立体视角的研究框架,力求深入认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髓,了解其演进脉络并把握其规律和变化。相较于当前该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本书开拓性地将文本解读的政治学和战略学视角相结合,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细致而系统性的考察,有助于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走向和潜在规律。
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出现了问题。用传统的说法来讲,美国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体、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全世界对美国意图的不信任……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和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两位美国的外交政策专家,都曾担任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戴维·伊格纳休斯的主持下,他们解析了美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挑战:美国应该从伊拉克撤军,还是继续留在那里?美国应该如何与伊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打交道?美国用什么样的强度来推进北约边界直至俄罗斯边境?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全球政治觉醒”有多重要?美国如何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美国必须捍卫自己在远东的地位吗,如何捍卫?……他们认为,美国今后几年内的外交决策将决定美国
继2005年出版《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之后,2006年卡特又出版了本书——《牢墙内的巴勒斯坦》(英文原名:Palestine Peace Not Apartheid),在美国社会引起更强烈的反响。 在书中,卡特讲述了中东历史和他个人与该区域主要政治人物打交道的经历,其中透露出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卡特曾以总统身份促成埃以和约,长期介入中东事务,并在2005年应邀前往巴勒斯坦观察选举,因此对中东流血冲突的根源、以阿长期对峙的症结、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困境以及目前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非常深入的认识。 卡特坦言,美国政府近七年没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致情况不断恶化;以色列如果想达成持久和平,必须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色列违反联合国决议,继续占领阿拉伯领土,压迫巴勒斯坦人,推行种
中、日、朝三国同处东亚地区,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相互往来。古代中朝之间的交往,从中国商周之际的箕子入朝鲜算起,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而中日之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一带的中国先民就可能有从海上来到日本列岛的,徐福东渡的传说即是先秦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而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两国政权有确切往来的开始。 从中国的汉魏至明清,古代中、日、朝三国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东亚三国的努力和相互交往的作用下,古代东亚地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孙平化先生是中日友好协会第三任会长,于日中关系举步维艰之时,以至诚之心,同众多先驱挺身搏击于历史大潮,直至日中邦交正常化,为两国许多人士熟知。 本书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孙平化会长自1952年艰苦开拓时期至1997年去世时的、参与日中交流的亲身经历,是他在艰难曲折中致力日中关系的生动写实,折射出日中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借助外人眼光观察封建中国,近来已蔚成读书界的热门之一。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有个“哑铃式”的现象:一头是西、葡、意等国传教士对明代中国的大量报导,一头是欧美各国来华人士对晚清社会的丰富记述,惟独自清朝创建迄嘉庆年间,也就是所谓清代鼎盛时期这一段,空白很多。其实,就在乾隆当国时期,曾有一个庞大的英国使团航海而来,在历时两年的访华期间,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本书就是使团负责人之一斯当东综合这些资料后的合成之作,以西方人的目光,对大清帝国盛世时代的中国社会,作了面面俱到具体入微的观察,出版后轰动世界,从此成为西方汉学家论述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最的资源和依据。这次重印,又采用丰富的图象资料与译文相配,使读者在图文的相互动映中,获得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
美国历任总统自1987年以来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涵盖了冷战末期、冷战结束、“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历史阶段,见证和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美国在新形势下未雨绸缪、投子布局的动态过程,是我们系统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和最的官方文献。本书以1987年以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系列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本研究等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努力构建宏观立体视角的研究框架,力求深入认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髓,了解其演进脉络并把握其规律和变化。相较于当前该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本书开拓性地将文本解读的政治学和战略学视角相结合,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细致而系统性的考察,有助于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走向和潜在规律。
约翰·米尔斯海默提出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是近年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表现得异常活跃、备受瞩目的理论成果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学术争议,充分体现了该理论所蕴含的深刻影响,彰显了它所提研究议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米尔斯海默在结构现实主叉的分析框架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自摩根索经典现实主义和沃尔兹新现实主义问世以来最为重要的理论发展。从学术层面看,进攻性现实主义颠覆了沃尔兹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和战略观,在理论分析上独树一帜;从实践层面上说,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美国部分精英层的国际政治观的集申流露,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美国精英思潮对中国国际角色和中美关系本质的理论分析,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做些必要而深入的探究必然有助于在理论认识与战略思想上更多地洞悉国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转型研究》分为部分。第壹部分,从理论上研究外交转型的发生机理,提出决策者双层认知与外交调整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从宏观上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初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起因、过程、特点进行考察。第三部分,从微观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具体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效果进行分析,诸如中国国际军备控制政策演变,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与参与的演化,中国保护境外公民权益政策的演进等。
《大家》MOOK由“甲骨文”和“腾讯?大家”合作推出,志在为读者提供“价值、常识、人文、美感”的阅读内容。本《大家》MOOK的主题是“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邻居间是熟悉友好的,但中日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居从近代开始就冲突不断,是彼此的误解太多才造成理解上的错位?这次,《大家》邀请了长期生活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人、媒体人,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思考来看现在的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