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当我们直面中日两国彼此的认知差异时,会发现日本恰恰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他者”眼光。从政治思想、学术研究、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了解日本如何理解中国、了解日本的政治理念、了解当代日本人对世界的想象,有利于中国有效地重塑“日本认识”,从而优化与日本的交往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思考东亚世界秩序的未来。
21 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讨论并回答。比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 作为杰出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凯硕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时,既摆脱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这种冷静、理性、客
“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几年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它们由一系列研究报告组成,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每一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该系列图书的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均为研究机构的专家,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未来水平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不容置疑的性。 同时,每册图书均附有数据库光盘(SSDB),该光盘既是电子书,又是数据库,安装后可通过电脑阅览,输入任意字词,均可快速查询检索,阅读、研究更为方便快捷。
《世界大变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审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的历史演进: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国际政治重心发生转移;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全球治理体系与规则持续调整;科技发展促进社会深刻变革。本书相关章节客观详实地分析欧美地区形势演变及其全球影响;跟踪热点问题动向,剖析西亚北非、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南亚地区形势演变以及非洲崛起、拉美地缘政治新格局;探讨亚太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分析美国亚太政策及走向、 亚太及东亚区域安全形势及经济一体化前景等。本书展示我国正面临三个“前所未有”:即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世界的关系
纵观近三百年的历史,从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红衣主教黎塞留,到罗斯福、斯大林;从德国的统一、德国的两次战败,到战后冷战的开始与结束;这本由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的《大外交(修订版)》旁征博引地论述了权利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 亨利·基辛格凭借其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大外交(修订版)》是一部了解近现代世界史的之作。
《牛津通识读本:全球化面面观》内容简介:作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的字眼之一,“全球化”描述的是变化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环境方面的发展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进程在不断加速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全球化的多个方面,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全球化”被赋予的新的含义。他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全球化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吗?全球化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
作者郭关玉博士提出关于成功推动国际合作通常须有动因和六项条件的理论假设,通过对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合作历史的回顾和对中国与欧盟合作现状的透视,从经济、政治、安全和观念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冷战后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动因,以及双方合作比较顺利的六项条件:(1)中国与欧盟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2)中国与欧盟都认识到了双方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3)中国与欧盟双方在合作中做到了互利互惠;(4)欧盟的独立自主性在冷战后大大增强;(5)中欧之间政策协调过程比较畅通,双方合作机制逐渐完善;(6)中国与欧盟都能对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争端采取比较理性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作者也就目前干扰中、欧合作的若干因素和如何排除干扰、深化合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今天,在普京总统领导下,俄罗斯国力迅速恢复,国际影响不断上升,这其中俄罗斯的雄厚智力资源——对外政策智囊库和智囊人物发挥了人令人瞩目的作用。本书作者力图全面梳理和诠释俄罗斯重要思想库的情况、既有政府层面的研究机构,也有科学和高校系统的研究机构;既有官方研究部门,也有民间组织和俱乐部;既有外交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有默不作声而发挥实际作用的研究人员。我们的目的是为俄罗斯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俄罗斯外交思想库》,共收录了俄罗斯70多个外交政策研究机构和近450位学者的简要资料,内容涉及各智库研究领域和具体成果。 《俄罗斯外交思想库》另一位主编冯玉军博士表示,“该书从酝酿到出版共花费了一年多时间。俄罗斯对外政策研究机构组成相当繁杂,既有官方背景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有独立机构
由于中美日三边力量的变化,且三国都处于自我认同、国际定位的变动期,三边关系程度的紧张不可避免,也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如何使这种紧张可控,不至于发展为全面对抗。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对抗,但三边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动荡不迭,相互之间的“误认知”是主要动因。中美日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逻辑,理解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在政治的环境下做出的,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适应,找到共存之道。
本书自出版以来,修订5版,是一部的国际关系史。书中分析了1900年以来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现代关系史。全书分析框架独特——注重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而非其各自历史。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上一个世纪世界各国的关系。本版经过充分修订,并次增加了作者的学术成果和50多幅历史图片。新版还增加了难民、无国籍人士、人权、环境,以及9·11事件等问题。增加了反恐战争、伊拉克军事行动、全球化的起因与后果,新版还补充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扩大、AIDS病对世界的威胁、毒品非法交易、环境恶化等。本书除作为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的国际关系史与世界史教材外,也可以供对政治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以真正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一世界。
基于突出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朝鲜半岛已经被纳入了一种国际政治“合力”之中。从理论上讲,并岛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朝韩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相关大国的积极推动与促进,并且依赖于大国之间关系在该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良性互动。以此为依据,本书在准确把握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大国因素对于半岛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上,对美、日、俄、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价,并着重对半岛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其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目的是通过对东北亚战略格局的解析,为准确把握朝鲜半岛形势提供一种思路,并为最终解决半岛问题作出一些贡献。
本书讲述的是毛泽东表侄女、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王海容首度开口,回忆毛泽东的卓绝风采,讲述30年前改变世界的一系列中国外交幕后故事。书中披露了大量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到秘迎基辛格、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等外交“大手笔”背后的秘闻,为中国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
《军事科学院军事理论著作: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与中美关系》从分析地缘政治本质入手,通过剖析其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全球化时代进行了解析,从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变化中找到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与差异性,勾画出新时期地缘政治的特质,并最终在这些特质中寻找到指引当代中国对外战略的新指针,进而从新时代地缘政治对国家关系的新要求人手,对中美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试图从中寻找到中国对美战略突破口,为中国战略选择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一生会见各国首脑及政要近两百位。他与各国政要所谈的问题涉猎极其广泛,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甚至哲学;他的谈话风趣幽默,高瞻远瞩,外国首脑政要无不为之折服,对世界各国了解新中国,支持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叙述了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两国关系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例举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回答了中俄关系向何处去以及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能走多远的问题。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的学术背景,并从宏观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冷战后中俄两国在双边层面、地区合作层面、国际合作层面合作关系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主要从中俄关系发展的国际背景、两国在对方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根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冷战后中俄关系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集中分析了中俄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前景和两国关系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等问题,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人员以及对国际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理论专著。
《 中国周边国家文化外交 西亚卷》一 书主要论述西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卡塔尔、以色列等国家的文化外交战略,包括这些国家的文化外交战略、文化外交战略的实施、探索影响当代西亚文化外交战略实施的因素、历史因素与宗教因素等。
《中国周边学研究文集》介绍了中国周边学这一新兴学派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和重点领域。同中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关系理论的时代背景相吻合,与当前中国着重构建同周边关系的外交重点相契合。基本反映了中国周边学研究的新进展,有的全面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