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当我们直面中日两国彼此的认知差异时,会发现日本恰恰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他者”眼光。从政治思想、学术研究、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了解日本如何理解中国、了解日本的政治理念、了解当代日本人对世界的想象,有利于中国有效地重塑“日本认识”,从而优化与日本的交往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思考东亚世界秩序的未来。
21 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讨论并回答。比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 作为杰出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凯硕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时,既摆脱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这种冷静、理性、客
“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几年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它们由一系列研究报告组成,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每一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该系列图书的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均为研究机构的专家,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未来水平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不容置疑的性。 同时,每册图书均附有数据库光盘(SSDB),该光盘既是电子书,又是数据库,安装后可通过电脑阅览,输入任意字词,均可快速查询检索,阅读、研究更为方便快捷。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靠前章阐明了境外追逃追赃警务合作的背景和意义,回顾并评述了靠前外相关文献,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解读了境外追逃、境外追赃、靠前警务合作的概念,分析了靠前警务合作的平
李鸿章在太平军时,是与“洋将洋兵”打交道的主角,平捻之后又升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正式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天津教案、中法和战,从一个教堂到一堆教案,充分体现了李鸿章其忧患意识和防患弭患的策略构想。甲午海战到“马关议和”,成为李鸿章政治外交生涯中跌落点,“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却尽”了。本书史论结合,叙事生动,论说独到,再现了起伏跌宕,机谋无奈的晚清外交史上真实的一页,是单从外交方面来评价李氏的一部作品。
《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内容为回顾60年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中国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通过对60年来外交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变化的分析,并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外交实践为线索,对60年中国外交的主要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的导论部分对中国的外交形式、外交环境、外交战略思想、重大事件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个经过重新调整的中国,更好地结合其天生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不仅将会成为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而且也会发展得更快,同时更加不可能发生崩溃,由此它会成为世界增长的一个更好的发动机。 虽然美国和中国不是盟国,虽然各种复杂问题使这两个国家具有分歧,但他们既不是敌人也不是命中注定会成为敌人。铭记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在这两支军队在其他领域互为防范时,他们也可能会恰好发现彼此在某种情景下可以一起开展工作。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世界对中国的力量、对它在今天的国际重要性,以及对它的年复一年不断增长的影响的感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在通常会做出这种表述,即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那么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会得到有效应对。总之,中国的“崛起”比预期要来得更快。
本书是中国现代靠前关系研究院自2001年正式推出《靠前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跨年度分析报告的8本。该报告集全院品质专家学者之力,对当年度风云变幻的靠前形势及影响深远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系统总结和深刻阐释,对来年靠前形势发展趋势和走向做出科学预测及评估。立意高远,观点鲜明,资料丰富翔实,持之有理,论之有据,具长远眼光和战略视野,在中国靠前关系学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本书首先简要阐释了国际关系学的几个主要概念,分析了古代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然后,以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两极格局——维也纳体系——俾斯麦大陆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发展演变为主线,阐述了它们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它们瓦解的深刻原因,揭示了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质。这对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国际关系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参与国际交往都是十分有益的。
本书把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大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了这三个国家政治与外交的互动,外交政策发展及其制定过程。同时也就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提出了大国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分析框架。提到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就不能不涉及该地区的两大热点问题—一朝鲜半岛与台湾海峡。这两大热点地区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国利益纵横交错的关键地区。在这里,既可以看到该地区各方发展的高潮与低谷,又可以看到中、美、日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之所以把这本论文集命名为《大国政治与外交:美国、日本、中国与大国关系管理》,是因为这里既有国际关系学说的理论框架,又有现实政治中的经验论证。一般而言,如果从学术角度来划分研究框架,则外交政策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分支,而国际关系则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政策
不管日本在客观上是大国还是小国,近代以来,日本人在主观上萌生了大国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本书就是以日本的大国意识作为全书的重点,并把这种意识与它的战略文化联系起来,探索日本的对外政策,剖析中日关系,同时也对日本的国别外交进行了综合分析,如与俄罗斯、朝鲜、欧洲、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可以说,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比较全面的关于当代日本外交概况的图景。当然,本书的着力点主要在于探讨中日关系和日本的对华政策,在大国意识和战略文化分析的基础上,尤其对安倍、福田和麻生内阁的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美日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从而使该书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
中东是历史纷争复杂之地,人类文明交汇之处,也是世界油气资源宝库。在近,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中东的战争和冲突绵延不绝,被称为“地球上流血的伤疤”。战争和冲突背后,隐现着深重的外来大国干预的烙印。冷战期间,中东是美苏全球对抗和角力的热土。冷战后,大国竟相填补中东力量真空。 9·11事件后,中东成为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主战场。伊拉克的战火,摧毁的不仅仅是不可一世的萨达姆政权。伊朗核问题的扑期迷离,暗含的是大国的切身利益。叙利亚领土上的血腥,预示着大国在中东的角逐远未结束。《大国中东战略的比较研究》为读者揭示的是风云变幻的中东冲突背后大国的阴谋、利益和较量,也是作者余国庆多年来对中东国际关系研究的心得和理论探究。 在写作过程中,中东地区的局势仍然处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因此《大国
苏联时期,中国对塔吉克斯坦而言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通往中国之门”被紧紧关闭,塔中之间既没有空中和陆路(公路和铁路)交通连接,也没有直接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人文联系。对于刚刚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正在国际大家庭中寻找自己位置的年轻共和国来说,同中国——世界强国、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和塔吉克斯坦四个邻国之一——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命运攸关的意义。 您手中的《塔吉克斯坦与中国:战略合作 共同发展》将告诉您,塔中关系如何在二十年间从一张“白纸”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塔吉克斯坦与中国:战略合作 共同发展》讲述的是,在当今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一个世界大国与一个小国是可以并应该建立起联系的。作者想表现的是,两个各方面均不对称的国家,如何得以在很短时间里确立起真挚
李葆珍编著的《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和平发展》试图选择一个新的视角——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背景入手,阐释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各成员国共同利益的需求,通过考察其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深入分析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考验和问题,客观评估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尽一切可能充分地吸纳和借鉴学界关于“上海合作组织”问题研究成果之知识营养和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在尽一切可能充分地吸纳和利用学界关于“上海合作组织”问题的中文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国问题”的本土意识出发,从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宏观视阈出发,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缘起、发展脉络、发展前景、特点、地位、作用诸核心问题,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