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力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 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本书作者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茨格拉夫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本书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囊括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连续修订出版了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本书第五版的版译本,2013年译者全面修订了2003年的译本,10月隆重推出第五版的第二版译本。 本书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把朝鲜半岛研究文献分为了研究著作、集刊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五个部分,并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的学科分类体系和出版发表时间对各类型文献进行系统编排。作者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库和相关软件,*限度地全面搜集文献,并对文献逐一进行筛选和甄别,确保了文献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这对于我们把握我国朝鲜半岛研究的发展特征,发现我国朝鲜半岛研究存在的问题,促进今后朝鲜半岛研究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
秉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从发展和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出发,在越南抗法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抗美救国战争时期,中国曾先后派出不少军事人员和技术干部到越南帮助工作。中国许许多多的代表团或一些个人常常应邀到越南进行友好访问。胡志明对入越工作的中国同志在政治上高度信任,常常和中国同志共同研究工作,尊重中国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肯定和表彰中国同志的工作成绩。在生活上,胡志明对中国同志关怀备至,常常到驻地看望中国同志,嘘寒问暖,悉心照顾;对赴越访问的中国领导人,胡志明亲自到机场迎送;对各个代表团和相关人员,胡志明都热情欢迎,尽可能安排会见、座谈、合影留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像胡志明那样,接见过如此众多到访的中国同志。 胡志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还表
本书提出的观点是,自去殖民化以来,安全的各种地区模式在国际政治中已经变得更为显著。两位作者从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的传统出发,运用可操作性的地区安全理论对整个国际体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各章分别涉及非洲、巴尔干地区、欧洲独联体地区、欧洲欧盟地区、东亚、中东、北美、南美和南亚。该书讨论的焦点是冷战后时代,但对于每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也进行了追溯。作者将安全的地区态势同当下有关全球权力结构的辩论联系起来,对冷战后时代的国际安全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既避免了世界单极论的简化倾向,又避免了全球主义者世界新无序论的去领土化倾向。两位作者的分析框架为我们展现了世界不同地区异彩纷呈的安全态势,并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
《中国外交2012版画册(中文、英文、法文)》画册共分六个部分,紧紧围绕过去一年的中国外交实践,通过300多幅珍贵照片以及精要文字说明,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开展高层交往、推进与各方友好合作关系的生动场景;再现了我国与各方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和全球性挑战,承担力所能及国际责任的积极行动;阐明了我们与各方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政策理念;记录了我国政府秉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宗旨,有力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安全与合法权益的壮举;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坚定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