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从1784年美国商船 中国皇后号 首次远航中国起,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两国交往的内涵极其丰富。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分三卷系统叙述了1911年至2000年间的中美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此后至美国对华正常贸易关系立法。通过对两国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影响决策的种种国内和国际因素,以及中美关系的世界影响。由此,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一卷有序章简述了晚清的两国关系,第三卷有专章对 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 作了
本书作者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茨格拉夫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本书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囊括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连续修订出版了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本书第五版的版译本,2013年译者全面修订了2003年的译本,10月隆重推出第五版的第二版译本。 本书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秉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从发展和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出发,在越南抗法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抗美救国战争时期,中国曾先后派出不少军事人员和技术干部到越南帮助工作。中国许许多多的代表团或一些个人常常应邀到越南进行友好访问。胡志明对入越工作的中国同志在政治上高度信任,常常和中国同志共同研究工作,尊重中国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肯定和表彰中国同志的工作成绩。在生活上,胡志明对中国同志关怀备至,常常到驻地看望中国同志,嘘寒问暖,悉心照顾;对赴越访问的中国领导人,胡志明亲自到机场迎送;对各个代表团和相关人员,胡志明都热情欢迎,尽可能安排会见、座谈、合影留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像胡志明那样,接见过如此众多到访的中国同志。 胡志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还表
关于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如中国参战问题、“二十一条”、巴黎和会问题等,学界已有不少成果,但整体研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本书在借鉴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外交档案,力图整体考察中国的一战外交。具体而言,即对从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到中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最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本书主要是从理论视角考察国际冲突起源问题,重点考察国家之间大规模有组织暴力的起源,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国家之间存在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书中作者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从个体、国家、国际体系和跨层次等出发,考察分布在不同层次上的因素如何导致了国际冲突的发生。
无
本书的目的是为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主流建构主义图谱。所以,我们分析了奥努弗、克拉托赫维尔、温特、鲁杰、卡赞斯坦和江忆恩。所谓主流,是指承认社会理论可以解释社会事实和理解社会意义的理论,是以“立”为主的理论。他们提出和发展之这些理论,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关系的世界,理解世界政治的意义。如果使用鲁杰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新古典建筑主义和自然建构主义。同时,对于这些理论,不少国际关系的研究人员,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并没有基本的、系统的了解。 批判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主流建构主义也在许多重要方面借鉴了批判理论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想。像阿什利、德里安第人的论述,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论,建构主义的
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纠纷,如琉球问题、朝鲜问题等,其源头实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其间,中日两国之间尽管由于日本的不断挑衅已开始发生摩擦,但基于《中日修好条规》的两国关系,基本属于常态关系,清政府一直着力借助外交途径处理对日问题。
《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对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从中苏论战前的选择及论战的缘起研究起,然后对论战当中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进行分析,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考察中苏论战后中国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选择的延续,确立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总结中苏论战整体上给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带来的经验教训。
《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认为东盟与亚太地区主要大国关系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东盟向这些国家推广“东盟规范”和社会化这些大国的过程.作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而对占主导的现实主义“大国平衡”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此理论框架下,《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以东盟与亚太地区4个大国(即中国、日本、美国、印度)的关系为案例,认为以“东盟规范”为表征的东盟在认识方面的魅力或者说是东盟的“软实力”正是其对外关系成功的真正基础。《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在理论方面的发现有两点:一,揭示了现实主义的理性计算和建构主义的社会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是有接点的,二,证明了社会化是一个双向
本书研究了美国新保守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渊源及其政治理念,梳理了新保守派自产生以来对美政外交的影响,为我们研究美国新保守派及其外交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共分5篇23章,分别对国际条约法关于国家主权与领土边界的通行准则概述、中世纪时期中俄东段国界之争、19世纪下半叶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十月革命后的中苏东段国界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国关系与边界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二战后国际关系大潮流、尼布楚谈判及签约、衰落中的清廷中国、“一条红线”之谜、中东路战争的进程及结局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