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力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 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援助的命运:比较视角的国际发展合作》 本书从整体性、历史演化、比较的视角来阐述中西方国际发展合作范式的差异,总结国际经验对于中国建设国际发展共同体的启示,进而探索中国依托对外援助体系,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新的全球发展格局下,对外援助如何服务于促进中国国内发展和履行国际责任的需求?本书将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放置于历史演变的脉络中,分别围绕国际发展理论、知识生产、战略政策、组织管理,以及援助有效性、援助专家和民间组织参与援助等典型议题展开分析,进而形成建议。 《发展援助体系》 什么是国际发展体系?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国际发展合作共同体?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面对上述有关发展合作本体性的问题,本书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新
本书主要是从理论视角考察国际冲突起源问题,重点考察国家之间大规模有组织暴力的起源,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国家之间存在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书中作者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从个体、国家、国际体系和跨层次等出发,考察分布在不同层次上的因素如何导致了国际冲突的发生。
本书提出的观点是,自去殖民化以来,安全的各种地区模式在国际政治中已经变得更为显著。两位作者从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的传统出发,运用可操作性的地区安全理论对整个国际体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各章分别涉及非洲、巴尔干地区、欧洲独联体地区、欧洲欧盟地区、东亚、中东、北美、南美和南亚。该书讨论的焦点是冷战后时代,但对于每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也进行了追溯。作者将安全的地区态势同当下有关全球权力结构的辩论联系起来,对冷战后时代的国际安全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既避免了世界单极论的简化倾向,又避免了全球主义者世界新无序论的去领土化倾向。两位作者的分析框架为我们展现了世界不同地区异彩纷呈的安全态势,并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战后日本外交史》日文版的第三版本,中文版的第二版。《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延续了之前版本的结构和内容,将时间跨度延长至2010年,增加了小泉、安倍、福田、麻生、鸠山等政权时期的外交内容。《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从外交视角描绘日本历史的全景图。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的中文初版在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成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材和研究用书。
本书的目的是为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主流建构主义图谱。所以,我们分析了奥努弗、克拉托赫维尔、温特、鲁杰、卡赞斯坦和江忆恩。所谓主流,是指承认社会理论可以解释社会事实和理解社会意义的理论,是以“立”为主的理论。他们提出和发展之这些理论,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关系的世界,理解世界政治的意义。如果使用鲁杰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新古典建筑主义和自然建构主义。同时,对于这些理论,不少国际关系的研究人员,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并没有基本的、系统的了解。 批判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主流建构主义也在许多重要方面借鉴了批判理论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想。像阿什利、德里安第人的论述,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论,建构主义的
无
此项研究以美国新近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为支撑,以外交学研究中首脑外交的发展进程为结构框架,以1969—1972中美领导人谈判为研究个案,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话语分析方法解读中美关系解冻谈判的全过程。着重探讨:在外交关系解冻谈判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美高层领导人是如何运用有效的话语手段,构建并巩固自身的强势谈判地位,主导谈判议程,打压对方的。
该著作系统总结、分析了俄罗斯独立以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经济改革的教训,揭示了俄罗斯和中国市场改革的显著差异,阐述了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俄罗斯创造经济奇迹的方法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共同建设“大欧亚伙伴关系”是构建新型国际经济关系体系的重要内容,该书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建议。
自1998 年 5 月进行地下核试验并宣布为核国家之后,印度走向了公开核武器化并开始制定和发展核威慑战略之路。本书结合西方的核威慑理论以及印度自身的战略文化传统,系统、细致地分析了印度核战略产生的、国际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印度核战略的理论原则与实践,认为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可信的、限度的威慑”这两大核原则的指导下,印度正致力于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进而分析了印度核战略发展对地区安全稳定以及中印安全关系的影响。
《朝鲜对明清外交文书研究》旨在把握14-19世纪朝鲜向明清传送的外交文书方面的一些问题,内容包括:朝鲜对明清外交文书的种类与形式,朝鲜对明清外交文书的制撰与吏文教育,朝鲜对明清传送外交文书的使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