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结合区域国别学教学过程和现实发展情况,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相关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区域国别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田野调查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史学训练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对在区域国别学一级交叉学科下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突出其多学科联动的优势、促进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1800年以来,英国作为 个现代化 兴起之后,许多主要大国——特别是非西方传统大国——普遍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危机,而后又普遍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政治重生或 再造的过程。本书试图解释这些 在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迁,理解这些变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本书用五章内容,阐述了英国兴起之后大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五个阶段,即危机、困境、转型、崛起与 ,通过对具体大国案例的分析解读,构建了一个理解大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崭新理论框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与很强的现实意义。英国和西方兴起之后,为什么非西方传统大国都无一例外地陷入重大政治危机?何为传统大国的现代转型难题,大国转型究竟难在哪儿?为什么有的大国崛起导致了战争,而有的却能维系和平?中美之间会爆发剧烈冲突吗?到底何为 ? 的基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 中国故事 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 叙事何以塑造政治 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辑论证、可信度与情感感染三原则,也为现代叙事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二部分聚焦叙事机制,分别探讨国际话语隐喻投射,战略说服、框定与记忆机制,以及政治情感绑定与话语动员机制。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基于话
本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概述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成就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战略机遇期和全球化转型的深入剖析,重点论述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问题及战略选择,归纳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与新思路新主张新方案,审视中国现行外交布局,厘清中国外交的多目标战略与战略排序,明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的使命任务。本书对于彰显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和世界情怀,展示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具有一定意义。
《清代地方政府》是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 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 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 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 的 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 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隐喻是人类了解周遭世界一个 基本的方式。本书全面分析了 关系理论中存在的隐喻,考察了 关系理论主要范式中的隐喻表达,如现实主义的权力隐喻、安全隐喻、博弈论隐喻等。作者指出,在 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大多数术语、概念和分析工具在本质上都具有隐喻性质,隐喻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 事务领域的政治家和决策者界定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参考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对 关系理论中隐喻的探究成果较少,也相对零散,本书将隐喻作为 关系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1800年以来,英国作为 个现代化 兴起之后,许多主要大国——特别是非西方传统大国——普遍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危机,而后又普遍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政治重生或 再造的过程。本书试图解释这些 在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迁,理解这些变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本书用五章内容,阐述了英国兴起之后大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五个阶段,即危机、困境、转型、崛起与 ,通过对具体大国案例的分析解读,构建了一个理解大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崭新理论框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与很强的现实意义。英国和西方兴起之后,为什么非西方传统大国都无一例外地陷入重大政治危机?何为传统大国的现代转型难题,大国转型究竟难在哪儿?为什么有的大国崛起导致了战争,而有的却能维系和平?中美之间会爆发剧烈冲突吗?到底何为 ? 的基
本书是一部研究19-20世纪埃及、英国与苏丹地区之间的关系史的学术著作,列属 出版基金项目“地区研究丛书”。作者考察了19-20世纪英国、埃及和苏丹地区之间的殖民主义三角,即英国、埃及与苏丹地区、苏丹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影响埃及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当时,埃及既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又将苏丹地区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自身对苏丹地区的统治权利。由此,埃及成为了“被殖民的殖民者”,对其宗主国英帝国态度矛盾,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因此充斥着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之处。 除了旧有的史学研究材料,本书还援引大量通俗文学、非洲历史作品,并采用了另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重新审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民族主义者自身的独特地位。本书挑战了欧洲帝国与非欧洲殖民地之间二元关系的许多 原则,打破了欧洲帝国
本书聚焦于“外国公使觐见礼”,分析清代宾礼体制的原型、变体及其思想体系,进而探讨“天下秩序”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关联。通过考察“外国公使觐见礼”的制订过程,可知从“宾礼”到“礼宾”的改变并非一蹴而成。清政府面对外来刺激时,自有其内部转换的机制,不只有外在形式上的变革,更有内在观念的调整,故清政府提出“客礼”概念,作为中礼与西礼之间的过渡礼仪,也使“天下秩序”与“国际法”的思想相衔接。但当“客礼”无法再解释公使请觐时,“宾礼体制”宣告结束,“天下秩序”也不再是清政府对外关系的中心思想。
21 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讨论并回答。比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 作为杰出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凯硕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时,既摆脱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这种冷静、理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