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的本质》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了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作者将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外交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二,从跨历史视角看,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系;三,从抽象的层次看,外交是联结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媒介,正是这二者间的不同平衡令外交的形式呈现出时空差异。
林彪的飞机究竟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油料不够迫降爆炸的?如果是打 下来的,究竟是中国打下来的,还是驻蒙苏军或蒙古军队打下来的?当年震 撼世界的林彪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40年,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仍在不断关 注这段蒙上厚厚尘埃的历史,使得林彪事件至今是各大网站论坛上的一个热 门话题。一些人试图 解密 而衍生出各种揣测,甚至以讹传讹。《在大漠 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作者(孙一先)作为中国驻蒙外 交官,曾亲临林彪坠机现场,曾亲自参与中蒙关于坠机事件的谈判,曾奉命 独自回国向周恩来汇报现场情况,并曾与军方负责人共同分析坠机原因。作 者在《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以林彪坠机事件 重要的当事人身份,解开了林彪坠机事件的层层疑团。
原霸:霸权的演变(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 霸权 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 霸权 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 霸权 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 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耶鲁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保罗 肯尼迪可被称为近20余年来享盛名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学家。他脱颖于富有历史/哲理思考传统的英国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界,以《大国的兴衰》等著作显著地丰富了对现代国际关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微观探究和宏观认知,体现了对战略与其多方面环境的深刻理解,并且以出从的总体展示能力和恢宏文才,打动了从国务活动家到一般学人的甚至普通公众在内的无数读者。主编1991年《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构成他的杰出成就之一,因为本书近乎里程碑式地代表了大战略理论思想在当代的首要关键性发展。 本书首次非常明确地提出: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只要一国有其根本的政法目标,就应当有为之服务的大战略,就大战略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须争取实现目的与手段之间深思熟虑的平衡。
本书是我国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所撰写的一本外事礼仪专著。全书分基本守则、个人礼仪、接待礼仪、出访礼仪四部分,涉及外事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外事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书可作为外事部门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涉外人员案头参考之用。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各行为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与相关度也越来越高。世界格局在向多极化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新旧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更加复杂化,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凭借自身力量维护安全。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具有挑战性——核武器扩散、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恐怖袭击、疾病蔓延、自然灾害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存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技术的进步,交通、通讯的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各类武器破坏性增大、疾病借助现代化交通条件迅速传播以及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借助便捷工具同样快速蔓延等因素的存在,使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升级且极具复杂性,进而增加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难度。联合国大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联合国大会
《亚洲新秩序》为知名国际关系学者郑永年的专题文集。作者长期研究亚洲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本书所讨论的亚洲国际关系局势问题,为其研究成果精华。 本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系统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讨论西方秩序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以及西方秩序变化对亚洲各国家与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讨论全球化状态下亚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围绕中国崛起来讨论亚洲地缘政治秩序。全书系统性强,结构层次清晰,从世界背景,到亚洲背景,再到中国,层层深入细化,特别是第三部分对十四个与中国崛起有关的重要国际关系问题的剖析,诚为中国外交研究的提纲挈领的文章,其学术价值非常高,影响巨大。
本书着重梳理了20世纪万隆会议之后十余年间,在以亚非合作为主轴的第三世界去殖民化与解放运动高潮时期里,中国对 亚非团结 的认识与实践。这种实践通过亚非国家间互助与合作的形式,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去殖民化,同时,特别突出了文化交流与协作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一种在亚非合作框架下的文化去殖民化运动。这种文化去殖民化的理想与实践,有希望将广大的前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塑造为世界新秩序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美关系前景未卜,世界秩序加速重组 一面是传统盟友,一面是崛起的伙伴,21 世纪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将走向何方?作者由介绍老子、孔子和墨子等中国先贤开篇,引领读者思考 :新中国几代人取得的发展成就能为转型中的沙特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一路走来,刚过 而立 之年的中沙关系未来是否可期?
该书为作者对自己几十年外交经历的回顾以及个人人生的思考,既反映了建国初期培养起来的外交家几十年的成长历程,亦勾勒出几十年来我国在中东、北欧等国家的外交活动。其中不乏当今人们关注的国内、国际重要问题,读者可以从中领悟中国应对国内与国际重大事件的政策和策略。
本书记述了唐家璇同志在1998—2008年间担任外交部长及国务委员期间经历的11件外交大事,文字朴实生动,有丰富的事件背景材料和诸多首次公开的外交细节,每个事件之后都有唐家璇同志的深刻思考和理性分析,体现了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愈来愈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劲雨煦风》中,唐家璇同志撷取了外交经历中有代表性的大事,以点带面,娓娓道来。叙述中有精彩的议论,议论中有鲜活的实例,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唐家璇同志在应对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表现的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终实现双赢结果的中俄、中越边界谈判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艺术;在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过程中坚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积极应对印度、巴基斯坦核试验中表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政府中后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丛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
本文集是关于中国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综合评述,是从作者多年来撰写的相关文章中挑选出来的:这些综述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为《中国历史学年鉴》所写的年度评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应各种学术刊物和中国史学会的要求所作的不同时段的评述。
《战略态势观察》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经过多年思索和酝酿推出的系列学术研究专集,主要针对全球性重大问题、国际态势和趋势、世界热点和焦点、地区动向和走向等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战略研究。专集以 创 为重,力求在理论上有创新、在思维上有创意、在观点上有创见、在学术上有创获,遵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文责自负的原则。专集旨在与战略研究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为战略态势关注者提供观察视角,为我国国际战略理论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2023年是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本书稿聚焦共建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建设,全面梳理总结了十年来我国民心相通建设在政党交往、人文交流、民生援助、环境保护、教培、科技、青年、女性、脱贫、抗疫等重点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效及经验启示,并立足新起点对共建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建设进行了前景展望。
本书作者广泛利用葡文等多方面资料,并通过直接采访主要当事人获取一手信息,对葡萄牙政府在中葡谈判期间所采取的方针政策进行了考察。书中将中葡谈判置于葡萄牙帝国的消逝、英国解决香港问题的经验以及澳门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等大背景之下,观察葡萄牙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弱势一方,如何在谈判中取得中方的谅解,尤其是在政权移交时间和澳门居民的葡萄牙国籍这两个重大问题上。本书是从葡萄牙角度对澳门谈判进行全方位解析的研究著作。
《圆桌旁的*谋算:揭秘二战期间国际会议及大国外交》分“国际会议”和“大国外交”两个部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国际活动,特别是国际会议以及它们产生的影响当代国际秩序的重要文献,全文收录《联合国宪章》《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 。对国际会议和大国外交的来龙去脉和复杂过程,本书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都有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本书是关于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民间外交的一项经验研究。研究的重点关切是,非官方的民间力量在东亚区域合作中能否、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关注位于政治结构“金字塔”底端的非政府的民间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并对东亚地区智库、民间团体、草根组织、跨国公司、公民个人和民众等各类非官方行为主体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开展的民间外交活动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和比较研究。
本书剖析了专业性国际组织的独到优势和目前的瓶颈,指出专业性国际组织对国际关系产生更大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缕析了中国与其他非政府专业性国际组织的合作进程及其意义,总结出了与专业性国际组织加强合作的有效途径,并指出这种使用对中国外交的战略意义。
作为地缘政治研究的领军人物,布热津斯基在本书中 地讲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欧亚各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纠纷,对几个关键性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 和地缘支轴 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作了分析和判断,书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评述篇幅较大,其中的分析发人深省。作者一再强调,发展美中关系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美国大多数决策者也主张通过积极和建设性的接触政策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他在本书中的 战略构想将欧亚大陆视为关键地区,中国也处于美国对欧亚战略中的关键地位。这本书对于热衷于 问题分析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是一本 的好书。本书也是地缘政治领域的代表性著作,经过20余年的市场检验,其阅读价值经久不衰。当下世界战略格局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此时本书 能带给读者们很多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
《德国战败赔偿政策研究(1939-1949):兼与日本赔偿政策的比较》的目的是填补国内在战后德国战败赔偿问题研究上的空白。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关注较多的是关于日本的战败赔偿问题,而对于战后德国赔偿问题问津者不多。而《德国战败赔偿政策研究(1939-1949):兼与日本赔偿政策的比较》试图通过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来分析德国赔偿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国间复杂的外交斗争,从而揭示德国赔偿问题与冷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将视野扩展到现代,通过对比德日在对战争罪责的认错态度和赔偿政策的执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此外,值此二战胜利65周年的日子,笔者还希望能够以本书作为对此的一种缅怀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