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所撰写的一本外事礼仪专著。全书分基本守则、个人礼仪、接待礼仪、出访礼仪四部分,涉及外事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外事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书可作为外事部门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涉外人员案头参考之用。
本书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古达舍夫 里萨特 萨拉甫京诺维奇(中文名字: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 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 文化大革命 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中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耶鲁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保罗 肯尼迪可被称为近20余年来享盛名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学家。他脱颖于富有历史/哲理思考传统的英国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界,以《大国的兴衰》等著作显著地丰富了对现代国际关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微观探究和宏观认知,体现了对战略与其多方面环境的深刻理解,并且以出从的总体展示能力和恢宏文才,打动了从国务活动家到一般学人的甚至普通公众在内的无数读者。主编1991年《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构成他的杰出成就之一,因为本书近乎里程碑式地代表了大战略理论思想在当代的首要关键性发展。 本书首次非常明确地提出: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只要一国有其根本的政法目标,就应当有为之服务的大战略,就大战略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须争取实现目的与手段之间深思熟虑的平衡。
国际关系史工作坊是中日学者组织的旨在在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共同研究的工作会议。自2013年以来,国际关系史工作坊在中日两国已相继举办三次。本书为工作坊第2期的纪念文集。第2期工作坊于2014年11月2 3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由首都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 冷战的缘起及其初步发展 ,共有来自中日两国的29家单位的42名代表参加,总计有会议论文16篇,主题演讲2篇。
《亚洲新秩序》为知名国际关系学者郑永年的专题文集。作者长期研究亚洲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本书所讨论的亚洲国际关系局势问题,为其研究成果精华。 本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系统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讨论西方秩序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以及西方秩序变化对亚洲各国家与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讨论全球化状态下亚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围绕中国崛起来讨论亚洲地缘政治秩序。全书系统性强,结构层次清晰,从世界背景,到亚洲背景,再到中国,层层深入细化,特别是第三部分对十四个与中国崛起有关的重要国际关系问题的剖析,诚为中国外交研究的提纲挈领的文章,其学术价值非常高,影响巨大。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代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 中国热 ;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 中国崛起 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
该书为作者对自己几十年外交经历的回顾以及个人人生的思考,既反映了建国初期培养起来的外交家几十年的成长历程,亦勾勒出几十年来我国在中东、北欧等国家的外交活动。其中不乏当今人们关注的国内、国际重要问题,读者可以从中领悟中国应对国内与国际重大事件的政策和策略。
南海诸岛问题是涉及中国主权和有关 战略博弈的重要问题,当代南海诸岛问题又是历 南海诸岛问题的延续。在其历史演进中,英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书选取1920-1941年英国南海诸岛政策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英国制定、推行和调适南海诸岛政策的历史脉络放到动态的、网状的 关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进而考察处于国势衰退中的英国面对波诡云谲的 局势,如何因时调整自身在远东-西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定位和战略目标,以及英国的决策和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西奥多 罗斯福的海军外交:美国海军与美国世纪的诞生》研究了罗斯福总统如何努力利用美国海军力量来推进其外交,从而使美国于20世纪初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努力。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崭新的一手资料,记录了罗斯福海权思想的发展及其海军战略之实施过程。《西奥多 罗斯福的海军外交:美国海军与美国世纪的诞生》将罗斯福对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使用,与他保障美国利益之各项举动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在充满争议的委内瑞拉危机(1902 1903年)、巴拿马独立运动(1903年)、摩洛哥帕迪卡利斯人质事件(1904年)以及选择朴次茅斯海军码头作为谈判地点,成功调停日俄战争等历史事件中,均有所体现。《西奥多 罗斯福的海军外交:美国海军与美国世纪的诞生》内容还涵盖了大白舰队的远航和罗斯福从科技方面对美国海军进行的改造。结尾处详细论
本书记述了唐家璇同志在1998—2008年间担任外交部长及国务委员期间经历的11件外交大事,文字朴实生动,有丰富的事件背景材料和诸多首次公开的外交细节,每个事件之后都有唐家璇同志的深刻思考和理性分析,体现了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愈来愈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劲雨煦风》中,唐家璇同志撷取了外交经历中有代表性的大事,以点带面,娓娓道来。叙述中有精彩的议论,议论中有鲜活的实例,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唐家璇同志在应对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表现的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终实现双赢结果的中俄、中越边界谈判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艺术;在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过程中坚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积极应对印度、巴基斯坦核试验中表
基于 一带一路 合作倡议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涵盖地域广泛性,这一倡议在区域和国际上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迄今为止, 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获得沿线国家的响应,中国还与许多国际组织签署了 一带一路 框架下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本书以作者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追踪、田野和访谈调查为基础,围绕 一带一路:中国崛起和国际合作 这一主题框架展开。
本书以21世纪初以来日益加深的全球化为背景,从非洲学者的研究视角对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与分析,同时就非洲国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应当采取的立场和政策取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首先提出一个中法非三方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在非洲地区的经济活动逐渐增加,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互动关系是否正在从竞争转向合作?从竞争和合作这两个维度和变量出发,作者对中国和法国在中部非洲9国开展的双边和三边关系开展历史性考察,试图对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互动关系性质做出判断,从而证明这种互动关系已经开始从竞争转向合作。
本系列丛书所述的内容,涉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朝鲜战争期间板门店谈判桌上的较量,以及20世纪50年代苏波关系中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这些事件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遇到的重大的外交事件。这些事件不但已成为国际关系中历史发展曲线的坐标点,而且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作者有较好的中、外文功底,所写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揭示出这些重大的国际事实的实质。书中既有科学的论述、清晰的分析,又有细节的刻画、深情的回忆和风趣的描绘,使用的资料丰富、扎实、可信,叙述的故事引人入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读性。
《圆桌旁的*谋算:揭秘二战期间国际会议及大国外交》分“国际会议”和“大国外交”两个部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国际活动,特别是国际会议以及它们产生的影响当代国际秩序的重要文献,全文收录《联合国宪章》《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 。对国际会议和大国外交的来龙去脉和复杂过程,本书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都有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论证了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互动的起源,即成员国试图扩大制度的适用范围,而非成员国则希望通过与特定制度的互动,分享制度带来的利益,并且借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本书认为,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的互动中,非成员国接受制度的约束是以自愿为条件,并且提出了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相互合法化的解释模式。这种解释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非成员国接受制度宗旨,另一方面国际制度纳入非成员国的重要关切。《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还就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的互动如何推动国际制度变迁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出版的学术辑刊,旨在为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设有专题研究、中外关系研究、美国外交研究、宣传与公共外交史、研究生论坛、档案文献、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从2008年起每年出版一本研究世界形势的报告,宗旨是努力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服务。2018年开始改为每年两本。本书十多年来已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业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受到各方面读者的欢迎,也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教学与研究发挥了促进作用。
本书以21世纪初以来日益加深的 化为背景,从非洲学者的研究视角对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 的考察与分析,同时就非洲国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应当采取的立场和政策取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首先提出一个中法非三方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在非洲地区的经济活动逐渐增加,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互动关系是否正在从竞争转向合作?从竞争和合作这两个维度和变量出发,作者对中国和法国在中部非洲9国开展的双边和三边关系开展历史性考察,试图对中法两国在中部非洲地区的互动关系性质做出判断,从而证明这种互动关系已经开始从竞争转向合作。
匈牙利位于中欧,无论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看,算是中等规模的国家,但在发展对华关系中则有着独特的地位。陈新主编的《匈牙利看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合作(英文版)》立足于匈牙利的视角,邀请了匈牙利的*名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撰写文章,阐述他们对 一带一路 倡议和中国-中东欧机制的理解,应该是 一带一路 研究中**本从国别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成果。
基础设施对于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提供着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改善和新建这些设施不仅可以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还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基础性优先领域。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公路、铁路、航空、海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上加强合作,不仅建设相关国家国内设施,还共同建设沟通各国的跨境基础设施,以及连接地区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联通网络。 刘伟主编的《设施联通(打造互联互通世界)(英文版)/一带一路故事》针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贯通原本联系较少的区域和次区域,打破了 中心-边缘 等级式国际发展模式,为地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
贾付强编*的这本《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苏外交研究(1945-1953)》从宗教角度对美苏在冷战初期宗教外交的历史缘起、战略布局、外交实践和现实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宗教资源的外交价值和国际关系实践中宗教与外交之间内在的复杂关系,认为从二战结束始,宗教作为一种外交资源就被拥有丰富 宗教遗产 的美苏两国用于冷战博弈中,成为美苏用来占领国际舆论的道德制高点、制定外交政策以及实现外交目标的 工具 ,这使冷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 宗教冷战 的色彩。美苏在冷战初期的 宗教博弈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冲突,加速了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也导致了冷战初期宗教团体的冲突与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