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古达舍夫?里萨特?萨拉甫京诺维奇(中文名字: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 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中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中、日、朝三国同处东亚地区,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相互往来。古代中朝之间的交往,从中国商周之际的箕子入朝鲜算起,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而中日之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一带的中国先民就可能有从海上来到日本列岛的,徐福东渡的传说即是先秦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而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两国政权有确切往来的开始。 从中国的汉魏至明清,古代中、日、朝三国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东亚三国的努力和相互交往的作用下,古代东亚地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孙平化先生是中日友好协会第三任会长,于日中关系举步维艰之时,以至诚之心,同众多先驱挺身搏击于历史大潮,直至日中邦交正常化,为两国许多人士熟知。 本书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孙平化会长自1952年艰苦开拓时期至1997年去世时的、参与日中交流的亲身经历,是他在艰难曲折中致力日中关系的生动写实,折射出日中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中外关系史丛书: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收录了诸多关于西班牙历史的关键性资料和相关插图,《中外关系史丛书: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是对从公元1世纪至20世纪中西两国长达两千年内容丰富、令人难忘的交往史的回顾与总结。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转型研究》分为部分。第壹部分,从理论上研究外交转型的发生机理,提出决策者双层认知与外交调整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从宏观上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初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起因、过程、特点进行考察。第三部分,从微观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具体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效果进行分析,诸如中国国际军备控制政策演变,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与参与的演化,中国保护境外公民权益政策的演进等。
《蒙古诸部与俄罗斯(17-18世纪)》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包括:17世纪初漠西蒙古与沙俄建立关系;喀尔喀部与沙皇俄国;噶尔丹时期清政府对蒙古人的攻击卫拉特与沙俄关系;18世纪卫拉特人的抗清斗争以及俄卫关系。
“漂流事件与清代中日关系”是中日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本书将中日之间特殊的交往方式——漂流事件与清代中日关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有清一代这个长时段的研究,来探讨漂流事件对清代中日关系的影响,同时揭示特定时期的中日关系也制约并影响着中日两国对漂流事件的处理。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史料包括不少目前学界尚未充分利用或注意过的史料,向读者再现一段罕为人知的中日交往史,并从中试图回答一些在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尚未解决的某些细节问题。
《外交纪实》是一套介绍新中国外交重要活动和重要事件的纪实性回忆丛书,分四册,本书为其中的第四册。 撰稿人多数是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前大使、总领事、参赞等高级外交官。在对外交往中,外交官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他们根据亲身经历,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墨,记录下了他们外交生涯中的精彩片断。 从他们的作品中,读者不但能看到外交官觥筹交错中的迎来送往和纵横捭阖,还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整整十七个月,伊恩·菲士拜克上尉费尽心机,仍未能使其上司关注他所目睹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不断发生的虐囚行为。当他终于决定向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揭发此事时,他提出了一个美国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中心问题: 我们是直面危险和不幸以维护理想呢,还是在牺牲的幌子下退缩,放弃保障个人权利的承诺?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我们在不幸和挑衅面前放弃理想,这就意味着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那些理想。我宁愿战死也不愿放弃哪怕是一丁点的“美国”理念。 但此理念究竟为何物? 乔治·W.布什以美国价值观——自由和民主的名义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外对他的批评也是基于价值观,攻击其欺骗了整个国家,发动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美国所恪守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在《这才是美国》一书里,的外交政策研究专家安玛丽·斯劳特女士优雅而又富有
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年10月,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要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