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本书并非一般的回忆录,而是 40 多位老外交人外交生涯中最难忘、精彩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 : 外交场合怎样斗智斗勇,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为啥逼着美国总统写道歉,为何对外工作如同“扳道岔”, “铁杆朋友”是怎样练成的,缘何一条“黑道”走到底,“文装解放军”到底怎样不辱使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内容翔实,情节生动,文字流畅,富有可读性和传承教育意义,为宣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这些珍贵的外交回忆对存史、资政、育人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艰辛进程及宝贵经验,尤其会使青年一代受益匪浅。
本书稿梳理了甲午战争至 九一八 事变期间日本政界、军界、知识界、民众的对华认识,重点考察了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对策,探究该种认识对于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影响,阐释日本对华观与侵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日本对华观的流派、特点、规律等。本书稿认为近代日本套用西方原生型及日本型 民族国家 范式作为评价中国的标尺,而不能正确把握中国人民为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的本质及其进步意义,是导致其在看似正确的对华观基础上而错误地采取一系列侵华行动并*终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认识根源与思想鸦片。 本书分为五章,*章在追溯甲午战争前即洋务运动时期日本对华观的基础上,探析日本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认识
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是对地区政治和安全形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力量。自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以来,俄罗斯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就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多维视角和历史演变,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以来俄罗斯亚太政策的调整及总体框架,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关系的全面发展,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矛盾和热点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展示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完整 画卷 。
本书系法国著名学者雷蒙 阿隆代表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名著。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在*部分,阿隆基于权力和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在搭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后,阿隆转向社会学和历史的分析。在第二部分,阿隆对影响外交政策的形形色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社会学原因一方面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有形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道义的或者社会的。在第三部分,阿隆详尽分析了自20世纪初至1960年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这一时期的权威性调查,深入体察了技术革命和外交全球化。在对理论、历史、社会学三个范畴的透彻思考的基础上,阿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这是本书*深奥、*意味深长的一部分,阿隆在这部分探索了有关
《中国外交》(白皮书)由 政策规划司主编、 地区业务司撰稿。《中国外交》(2024年版中文版)深入分析2023年 形势演变的发展动向,全面总结中国外交的丰硕成果,为读者了解中国外交提供了系统、 参考,是各界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窗口,也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沟通架起了桥梁。本书旨在准确、全面地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对 形势的 看法,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上年度对外关系及外交实践,增进 外人士对中国外交工作的了解。 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对2023年 形势的看法和中国的外交工作概况。第三章主要介绍2023年中国与各建交 的关系。 第四章主要介绍2023年中国与 和地区组织的关系以及中国对有关问题的立场及观点。 第五章主要介绍2023年中国外交中的 安全、军控与防扩散工作。 第六章主要介绍2023年中国外交中的条约法律工作。 第七章主要介
1066年,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自此,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的命运便纠缠在一起。两国在中世纪曾打了一场百年战争。到了1689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加入对抗法国“太阳王”霸权的大同盟战争,战火在两国间重燃。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两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的权柄,先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交手,战争舞台从欧洲延伸到了北美、印度,乃至 。 终,海洋强权英国战胜了大陆强权法国。 从1815年至今,两国不再是敌人,但多数时候也并非朋友。它们曾在克里米亚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战斗,曾在波黑战争等 危机中精诚合作,但也曾因法绍达危机再次走到了战争边缘,曾因竞争欧洲共同体的领导权而貌合神离;面对昔日战友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英
历 欧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取决于俄罗斯和德国关系的性质及紧密程度。在近现代 关系史上没有任何两个 的双边关系像俄德关系那样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复杂性内容和 化现象:精于算计、结盟、背叛、战场厮杀,无一不用其极。现如今俄德关系早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情形。冷战结束以来俄德关系,只能说总体上保持着融洽,德国一直比欧盟其他 加积极地促进俄罗斯在欧盟的利益,充当着俄罗斯同欧盟打交道时的“辩护人”,同时也在经济和能源领域里扮演了莫斯科的战略伙伴角色,但是却很难结成盟友关系。
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研究和理解国际关系问题,努力探寻历史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与交融。从关注史学危机开始,到从历史看国关,再到探索国际关系史解读框架,求证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关系,后提出国际关系研究 历史路径 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作者始终围绕历史研究如何在国际关系的现实探索和理论构建中发挥作用这一线索展开讨论。
以色列是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下建立的,特别是苏联的支持更具有实质意义。以色列国建立后迅速获得苏联政府的承认。随后,苏以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双方关系从1949年底开始逐渐恶化,到1953年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二战前苏联政府为什么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战后斯大林为什么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莫斯科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苏联和以色列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详细研究和解读近年来公布的俄罗斯、英国、美国和以色列档案文献的基础上,以二战后初期苏联和以色列关系发展变化为线索,逐步分析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