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希腊城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和帝国时期的圣奥古斯丁,再到中世纪的阿奎那……艾伦·伍德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公民到领主》中回望了那些在现代社会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思想家。她没有从政治文本的角度诠释他们的理念,而是将其解读为对社会和历史的创造性回应。在她看来,从古代到中世纪,有产阶层、劳动阶层和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私有财产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形塑了后世的政治理论,主导了西方政治的发展。伍德以社会史的创新视角重述了政治理论史。
本书稿以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在界定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作用的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向日常生活回归、苏联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国外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的历史五部分内容,回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前(1949-1978)、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2000)、和谐社会建设期(2000至今)三个阶段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建设。 本书稿还侧重分析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状况:取得的经验、成绩,存在的负效应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表征的形态,提出从话语、文化、传播、执政能力等多视角切入,从流行话语和媒介话语中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从视觉文化、后现代文化及流行歌曲中抓住
《安全管理与私人保安》以安全管理与私人保安为题对我国的保安业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简单介绍如下:部分是保安业基本概念的厘清。从人类安全需求入手,讨论安全问题与安全管理,进而导出私人保安业。第二部分是保安业的主体研究。第三部分是保安措施研究。主要包括犯罪预防与事故预防的基本理论、保安服务、保安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安全调查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具体安全管理研究。主要介绍了工商业场所安全管理、危害公共场所(公交场所、地铁场所、娱乐场所、商贸场所等)安全行为管理、大型活动期间城市犯罪预防(以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例)。第五部分是国外保安业研究。
《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研究》系统探讨了国内外社会公正思想,论述了公正的基本内涵、一般原则及其辩证属性等公正理论问题。并通过科学分析转型期我国社会的特征,从民生视角对当前我国社会中所存在的具体公正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存在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教育、医疗领域公正缺位,就业领域的不公等三大典型的不公正现象。在此基础上,《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研究》深入论述了这些现象的主要表现、形成原因以及有效促进转型期我国社会公正实现的具体路径。这些路径主要有: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以科学发展观导控资本扩张;完善民主制度,强化权力监督;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平与效率的正相激励;积极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等。通过这种探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正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与对
在本书中,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称谓,只是考虑行文方便而互用。不论是有关建构主义还是社会问题,都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二者之间研究的结合形成的社会问题建构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有关社会问题研究形成的一个主流理论范式——学者似乎很少论及。在很少的研究者中,苏国勋教授的专文《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给本书选题及其研究思路提供了一条线索。
男女平等在国家意识中无疑具有合法性,但文化规则造成的社会性别差异已经深刻地内化,在理论工具缺乏,理性认识不足的前提下,光有对性别平等的一般愿望是无法识别性别不平等的,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所建立的平等规则,很难保证不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不平等。而从“照顾”女性出发的规则考虑,也很难避免不是对女性权利的歧视性对待。李慧英、刘澄主编的《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之2)》特别坚持用社会性别方法,分析政策、法律、观念和行为,提高现行政策和机制促进性别平等的能力。值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的教师阅读和传播。
本书以海外人才引进工作为对象,着重对我国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和政策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回顾、梳理和分析了海外引才背景与趋势、海外引才机制构成、海外引才政策发展、海外引进计划实施,从奖励性政策、保障性政策、发展性政策等维度对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引才政策进行比较,并就引才制度中存在的政策竞争同质化、政策协调碎片化、供求对接粗放化、人才评价单一化、人才激励短期化以及人才服务行政化等问题做了重点分析,最后就实施可持续的海外引才战略、完善海外引才长效机制、优化海外引才政策体系以及提高引才计划实施效益等提出了思路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