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第一,全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明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要素构成和作用机制;第二,深入调查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总结其目标定位、内容架构、培养模式和成效评价;第三,细致分析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发现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第四,尝试构建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大学 人工智能 X 复合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的指南。
从清代开始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兴起,民间契约的大量缔结,契约环境基本形成,这就奠定了 契约型社会 法的重要基础。国家 法领域 、 契约领域 、 约法领域 的共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法秩序,由于清水江流域地区地处各民族共生生存环境下,这种法秩序便可以称为 民族法秩序 。历史上在这些民族村寨中,纯粹以国家法建构的秩序不曾有过,而是国家法结合民间法和民间惯行形成的 混和型法 秩序,即国家法、村寨法、民间惯行共同构成了村寨社会的规范体系,其重要体现就是本书反复说的 盟约 、 乡约 、 禁约 、 公约 、 契约 存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使清水江流域地区成了典型的 约法社会 。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这是政府2014年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本书是一部理论、历史视野均极为开阔,分析深入,新见迭出、结构严谨的城市学研究论著,现由学者陈剑峰教授等译出。全书分“构想城市”、“经济与城市”、“城市的分化与差异”、“公共文化与日常空间”和“城市政治与城市干预”等五个城市学的关键问题,选入国际影响的论述,全面呈现了目前国际上关于城市文明的经验与城市理论的成果。本书的目的是找到更多的互通有无的新思路,这些思路存在于经济想象、富有文化差异和创造力的全球化以及通常被忽略了的政治行为之间的汇流中。这些分流与合流处恰恰是城市经验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开端。
杨高凡著的这本《宋代“三冗”问题研究》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梳理这一课题,并进而进行反思性研究,既是宋朝“三冗”问题本身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宋史纵深研究的需要,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书稿在全面掌握前人对“三冗”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两宋“三冗”现象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当时人的议论。不仅分章详论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还强调在整体上要把“三冗”视为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重视从北宋到南宋各个发展阶段“三冗”问题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转换。
这部著作试图对欧洲主义国家的性质与发展作一比较考察,书中介绍了东、西欧的主义国家:西班牙、法国、普鲁士、波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