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荣 臻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中国革命战争、军队正规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以聂帅口述的形式,记录了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斗争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和心路历程。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本书致力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态度、活泼的语言,生动回顾、深情讴歌毛泽东同志学哲学用哲学,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以期给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以有益的启示,从而更好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崭新篇章。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唯一长篇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身为国民党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苏与托派的关系,他的被捕和出狱,他怎样进入延安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他如何跃为中共“理论家”、《红旗》总编, 他与毛泽东、江青、康生、林彪之间复杂的关系,他在“文革”中怎样由江青的同伙变为林彪的盟友…… 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书通过回顾分析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成长之路,以真实可靠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字、正确的历史观,追寻伟人的成长足迹,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过去,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致力创造美好未来,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居,以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为主线,以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与周恩来的交往史为主要内容,突出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着重描述了两位传主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并肩战斗、密切配合的情形以及他们之间的某些矛盾,分析了他们在重大战略决策中表现出的才智、胆略和不同的文化品格特征,反映了他们具体而真实的关系,由此揭示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事实: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离不开,而且也离不开周恩来。用科学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周恩来在领导下,以务实精神使理想变为现实。有了与周恩来的结合,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是知名学者张雄文十几年来粟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主要针对时下关于粟裕生平的一些争论而写就。作者以大量史料性的著述为参考,攫取粟裕人生的精彩传奇片段,从战争岁月的铁马、谈兵论战,到和平年代的人事纠葛、含冤忍辱;分战事、人事、威望、战绩、蒙冤、战史、战友、部下八个部分,篇章独立又互相呼应,爬梳辨伪,探幽发微,回顾了粟裕大将无比辉煌的功绩,解开了战史军目前的诸多未解之谜,揭露了他跌宕起伏人生背后的历史隐情,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粟裕。
《开国中将刘金轩》重温革命战争不同时期许多描写中将刘金轩所经历的战争历史的书籍和资料,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位驰骋疆场的战将,更领略了中将刘金轩在几十年革命征程中精神世界的升华。中将刘金轩从一名家贫如洗的苦孩子,为了生存,为了改变穷苦的命运,加入湘军,又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加人中国工农红军,在战场上勇敢搏杀,迅速成长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以坚毅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智慧,带领部队英勇无畏,独立作战,成为善战胜战的疆场高级军事指挥员,成为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成为为国家和军队献出毕生的一代名将。
由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编著的《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 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为清代 天文学家刘松龄的研究性传记。刘松龄,原名奥古辛·哈勒施坦因,出生在斯洛文尼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738年,他来到中国,从事天文学观察和研究,至死未离开中国。曾掌管清帝国的钦天监,任监正,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