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注重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领新时代家庭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走进百姓家》通过32篇采访文章,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期间,推开一扇扇百姓家门,问生计冷暖、察民情民愿、讲惠民政策的感人故事,生动刻画了“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感人场景,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有助于激励千家万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双定位战略是打造品牌的着力点。在新经济时代,互联网实现了消费者与供给者之间更多的沟通,新技术创造了更多新产品。品牌双定位理论基于新经济从商业本质思考,是一套由内而外的品牌定位逻辑:从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创新,从品类定位和价值定位两方面全新定位,互为支撑,保证品牌战略定位精准有效。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有农业经济专家把握产业方向,有品牌专家构建理论体系,有商业模式专家创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书中这套系统理论工具历经了十多年的实践,服务企业成功打造出多个高价值品牌,服务政府成功打造多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2024年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优选、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9月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回顾中非关系发展历程,宣布中非关系新定位,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十大伙伴行动”,引发与会嘉宾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本书收入习近平主席在会议期间发表的两篇重要讲话《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以附录形式收入《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两份成果文件。
本书为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新版的毛泽东诗词译文集。书中共收录67首经官方认定的毛主席古体诗词,分为正编和副编,以创作时间先后为序。许渊冲秉持“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原则,以高超的翻译技巧展示出毛泽东诗词独特的意境与内涵,深受广大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推崇。 许渊冲翻译毛泽东诗词历时半个世纪,几易其稿,工匠精神令人感佩,此次再版,首次公开其20世纪70年代的珍贵译稿原件,以飨读者。
《毛泽东诗词精读》的写作,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岁月,凝结着作者半生心血。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初心不改。《毛泽东诗词精读》是一本诗词解读赏析的书。力求全面、深入、透彻、具体,力戒印象式的抽象的简评或就其一点
这是一部周振甫先生对毛泽东诗词从艺术和思想方面进行赏析的著作。1993年曾由上海书店出版单行本,1999年收入《周振甫文集》。全书分正编、副编和附录三部分。正编收录诗词39首,副编收录诗词24首,时间跨度从1923年到1966年。附录有毛泽东同志致臧克家、胡乔木、陈毅等同志的书信7封及后记引言等。周振甫先生结合毛泽东同志生动而丰富的革命生活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阐释其诗词的内涵,真切品味蕴含其中的精神;从艺术的角度欣赏作品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在具体的赏析过程中,作者又对诗词常识做了细致生动的介绍。本书对于读者理解毛主席诗词大有裨益。
本书收集整理了目前存留下来的1912年至1920年期间有关毛泽东的全部文稿共152篇。文稿体裁繁多,有文章、书信、诗词、读书批注、日志、纪事录、谈话、广告、报告、通告、启事、文电、章程等。以平凡人的视
......
《邓小平文选(卷)》 这本文选,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多数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集中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主要言论,反映了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十七年这几个历史时期,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他的这些思想、理论,是*思想的组成部分,对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对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套丛书还包括《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