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
本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编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已经出版的两本文选,在以后出第二版时将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文选共有讲话
本书为2024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纪念乔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
本文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本书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之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章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优选法宝。
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江泽民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问题,他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时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等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教工作者,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论述,经中共中央批准,我们编辑了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一书。 本书收入江泽民同志自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至二OOO年十月间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讲话、文章、书信、批示等共四十九篇,其中不少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有些文稿是从长篇讲话中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的指示精神,为了便于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一步划清唯物论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编辑了本书。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唯物和无神论的论述;第二部分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唯物论和无神论的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以传统的问答体写成的兵书,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之间关于作战方略的问、答。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问答。该书反映的兵家指导思想是:必须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通过其中的记载,我们对兵家文献中常见到的攻防原则、奇正相变之术、阵法训练等,均将会有更深刻的了解。本书注释,侧重于古代军事术语、战例、阵法以及人物、地名方面,从而方便使用者研读。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日本静嘉堂藏南宋浙刻本《武经七书》之《李卫公问对》,校本主要有明嘉靖癸丑年翁氏刊本、明万历辛巳年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本、明天启辛酉年刊行的批注本等。
《孙子兵法》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政治上,《孙子兵法》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思想方法上,《孙子兵法》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孙子兵法》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讨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 本书以通行的《三十六计》为蓝本,在原著文言的基础上,保留古文原语、按语的内容,并加以翻译,进而将古今中外的计谋运用实例加以穿插评点,同时对计谋运用的条件和精髓加以精练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