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研究途径和思路上,将生态政治理论划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层研究。这三个层面分别为:政治体系内生态,主要指政治体系与诸次体系的纵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以及诸政治次体系间的横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问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通过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三个层面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通过逐层分析,在理论层面上寻求人们所向往的政治的生态化发展。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尝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生态学分析,实现政治学与生态学的对接与融合,为建立一门新兴学科——政治生态学——探索路径。
通过中西现代观念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于史学界公认的另一种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结果变为可以验证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前辈王尔敏先生称这一研究方法是“当今哲学界的统计学派”。 本书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可以说,本书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参考工具书。
《军事代表室管理》以管理学和军事装备学为理论基础,以规范军事代表工作的相关法规为依据,全面阐述了军事代表室管理的任务、原理、方法和艺术;着眼于军事代表制度建设与改革的需求,研究探讨了军事代表室管理的创新途径,系统总结了美军国防合同管理局的先进做法;整理收录了多篇总军事代表的管理经验。 《军事代表室管理》可作为装备采购中级指挥专业拟晋升军事代表室领导人员任职培训及总军事代表继续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装备采购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一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问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把以集权和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