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是在中国近代目前发挥了扭转乾坤功效的一支军队。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陈炯明、许崇智、李济深等各路粤军的产生、发展以及衰亡进行了客观梳理,并通过铺陈各路粤军所参加的大小战役,揭示出粤军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对粤军统领人物,陈炯明时期粤军、许崇智时期粤军、国民革命军粤系军重要将领,以及红色人物事迹进行了客观记述,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展现粤军目前的正反两面人物形象。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展现粤军沿革与将帅事迹的军事志书,客观、全面地记述了粤军的起源、发展与结局,同时对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将帅人物进行了简明而客观的介绍,以历史事实说话,史料翔实,在粤军及近代史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是一本以原创3D绘图为主要展示手段,介绍中国古代兵器的科普类图书。本书以史料和出土文物为基础,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场上常用的冷兵器和原始热兵器。冷兵器包括枪、矛、戈、戟、刀、剑、斧、钺、锤、鞭、锏、弓、弩等攻击性兵器和甲胄、盾牌等防护性兵器,原始热兵器则包括从宋代开始在军中流行的各种燃烧类、爆炸类、射击类火器。本书不但阐述了各类兵器的诞生渊源、发展沿革、性能特征等,还复原了大量只存在于兵书记载而未有实物传世的兵器,力图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兵器体系,清除小说、评书和戏曲带来的误导,还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原貌。
本书是军事学一级学科的基本教材。2007年新版《军队指挥学》,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毛泽东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毛泽东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些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我军有关军队指挥的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为依据,以《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指挥内容为只要参考,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着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背景,体现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指挥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军指挥领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军队指挥理论的研究成果,特备是1989年版《军队指挥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力争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我军特色,展示最新成果。全书共12章,系统研究了军队指挥概述、军队指挥演变、军队指挥环境、军队指挥方式、军队指挥保障、军队指挥评估和军队指挥艺术。
本书以原汁原味的手外军原始素材为主体,突出原文文献,配以专题引导式解读,目的在于激发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培养研究外军政治性工作的兴趣和能力。本书选文注重前沿性、典型性、时效性以及学术性等原则,以外军政治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时间上,以近5-10年以来的文章为主。内容主要包括近年来外军在精神教育、作战动力研究、军事文化建设、人才培养、领导力培育、军政关系、战略传播、网络空间行动等热点前沿内容。全书包括9个专题,每个专题2-3篇文章,共收入24篇文献,每个专题均配有对本领域的简要介绍以及对选文的点评,每章后均开列该领域需深入阅读的重要文献。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分省命题逐渐增多,形式不断变出新,从而出现了若干种不同的命题样式,各种样式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破解这些难点,也就是成了作文必须经过的步。 最亲密的同时代合作者恩格斯的思想区分开来。这样的区分并非是刻意地去制造什么对立说、差异说,而是出于对理论、对事物本身进行准确、深入研究的需要。当然这样的区分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历史有关;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普遍真理的普及性宣传过程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是那些高度抽象出来的所谓基本原理、规律,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及思想的探索性、研究性过程被忽视。 第二,对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反思。无论人们如何理解20世纪大规模范围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一实践为人们反思和认识马克思思想、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的范例,并
《毛泽东兵法战策》编著者孙宝义、周军等。毛泽东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丰富多彩.毛泽东惊心动魄的战争实践波澜壮阔.毛泽东战无不胜的军事思想奥妙深■。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毛泽东指挥的战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毛泽东撰写的军事理论著作以及军事电文、电报、批示等.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价值之重大,使其他军事家相形见绌。本书围绕”兵法战策“这个主题.按照认识论、实践论的一般规律.分为攻读篇、借鉴篇、决策篇、谋略篇、价值篇五个部分。本书通过列举大量素材、案例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大智、大勇、大谋略的经历.再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本书避免了单纯用理论观点进行说教的缺憾,具有新鲜性、故事性、知识性和史料性为一体的特点.能够使读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形成的新名。 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会文化因缘,并提出一种改良设想的现代泛化封建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构筑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者对学术术语创制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创意。
这是一部伟大的现代政治理论著作的大规模扩充版。谢尔登一.沃林的《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自1960年问世以来,一直鼓舞和教导着两代政治理论工作者。扩充版保持了原先从柏拉图到穆勒等政治思想家的十章内容不变,并增加了从马克思和尼采到罗尔斯和后现代主义者的七章内容。沃林最后得出了一条非凡的论断——美国已发明出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即“颠倒的极权主义”,在这种政治形式中,是经济力量而不是政治力量居于危险的支配地位。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无
自由有其限度。作者詹姆斯·M.布坎南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指 出一个好社会允许个人得到他们所想 要的东西,对其的限制只能出自人们相互同意的原则。而社会如何达成对于 基本规则的共识,以及如果共识达不成会产生的后果,正是作者在书中要讨论的内容。《经济思想译丛:自由的界限》提供法律起源的经济 学解释,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界定个人的社会权利。《经济思想译丛:自由的界限》出版的时候,即使是那些消息不够灵通的政治哲学家和 政治理论家也都知 道了詹姆斯·M.布坎南的名字。这本书至少是为两场论辩量身定做的。一方 面它推进、丰富了 “无政府理论探究”,也即当时是弗吉尼亚政治经济学派的焦点兴趣的论辩。另一方面,该书 参与了自约翰·罗尔斯1971年出版《正义论》后有关政治契约论的论辩,哲 学家、经济学家和 政治科学家
西方两位的批判理论家,美国人南茜·弗雷泽和德国人阿克塞尔·霍耐特以再分配和承认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政治哲学对话。在这场对话中,论辩双方共同致力于检验再分配与承认之间的关系。两位作者认为,“承认”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强调全球化加速并凸现了当代非经济的身份不公正。同时,由于新自由主义力量的推动,分配不公正并未消失,经济不平等正在增长。因此,为承认而斗争和为分配而斗争皆不可能被漠视。他们共同坦承,“我们两人都渴望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理论’”。
本教材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政治学学科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原来出版的书,在加印后也已售罄,因此,编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不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也对原书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订正。 全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既注重概括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又注重内容的简明扼要和编排的紧凑,为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钻研预留较大的空间。
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步骤地展开对问题的讨论。 其一,从“混混视角”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混混的生长-9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乡村混混的发展经历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1980年代,农民从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青春期的“无聊”年轻人走到一起,组成了独特的乡村江湖。乡村江湖中洋溢着畸形的英雄主义,争勇斗狠、爱慕虚名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当乡村江湖危及村庄基本秩序时,国家便开始“严打”,乡村江湖因此衰落了一段时间。到1990年代,乡村混混重组了乡村江湖。此时的乡村江湖不再爱慕虚名,转而追逐实利,而国家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乡村江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乡村混混抓住了时代机遇,通过关系网络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乡村江湖实现了联盟格局和城乡一体化,其中有了社会分
主权是现代政治学、法理学、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公法的一个核心概念,说起主权不能不提博丹、不能不引用博丹《主权论》的宏文。博丹的《主权论》是政治学与比较公法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精华尽显在本书所选的四章中。这四章是博丹著名的主权理论的凝练,通过它,我们可以管窥博丹在国家问题上的哲思,也正因此,《主权论》才成为欧洲政治思想演进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朽华章。博丹的主权理论包含了对至高无上的的界定,对范围的划分和对主权功能的分析,这就使公法成为一门有严格科学规范的学问,使得对国家理论的研究能够更加系统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