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百科全书》是一部专题性的现代军事百科全书。是继中央军委赋予编纂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之后,由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组织编纂的军事百科系列图书之一。 《兵器百科全书》在编纂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是系统性。以介绍现代兵器为主,尽最大可能展现一些目前在研的或即将投入使用的高技术兵器,介绍一些在以往战争中发挥过突出作用的知名度较高的兵器,反映一些在兵器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技术进步作用的兵器。全书共收条目2262全,配图1765幅,比较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了轻武器、火炮、装甲车辆、导弹、战斗舰艇、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燃烧武器、核武器、新概念武器、地雷、水雷、鱼雷等兵器知识。 第二是科学性。编纂工作坚持了“质量第一”的方针。 第三是适用性。江泽民同志指出
《武器》主要阐述了相互威慑理论的原则。后来,这一理论曾一度被作为美国的核战略原则。《武器》认为,核武器是一种无法防御的;武器;它的出现,将使战争从人类世界上完全消失,或至少必须消失。《武器》还认为,在核攻击面前,不存在任何防御手段,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必将在核报复打击下同归于尽。因此,发动核战争已不再是一种符合理智的政策选择了。布罗迪写道:迄今为止,我们的军事机构主要目的都是赢得战争。而从今以后,它的主要目的必须是避免战争。它大概不可能有其他什么有益的目的了。
扣动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扳机,一颗子弹就会被一种古老的化学爆炸物冲进枪管,克伦威尔或卡斯特将军对此是非常熟悉的。 枪炮,既古老又现代,仍然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当下的政治和国际结构,甚至消费文化,都是被枪炮所激发的研究所塑造的。伽利略和牛顿的新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弹道学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空炮预测和命中攻击目标依赖的新设备开启了通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门,人类对自我意识和行动力量有了新的理解。枪支制造改进了现代制造业中使用的技术并塑造了现代生产模式。枪炮还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影响不仅以我们熟悉的常规方式呈现,还常常是神秘莫测且令人愕然的。 本书以一系列快镜头追溯了枪炮与人类历史进程之间的广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