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诺曼底,英国新任装甲连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两周。大卫 伦德尔当时只*19 岁,是一名刚从军事学院结业的陆军尉官,他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派往法国,以伤员替补的身份加入了舍伍德义勇游骑兵队。舍伍德义勇游骑兵队是一支由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的装甲部队,此前已在北非沙漠中征战多年。大卫加入该部队时,已是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第5天,部队里久经沙场的老兵们并没有对这名年轻军官抱太大的期望,认为他根本活不过两周时间。然而,激烈战斗持续了数周时间,大卫在90%以上的坦克指挥官阵亡的情况下多次化险为夷,与死神擦肩而过,赢得了手下的尊重与上级的表彰,被中队长笑称为 为打仗而生的伦德尔先生 。 本书以一位年轻坦克指挥官的视角,再现了二战末年,从诺曼底入侵到德国沦陷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大卫的讲述揭露了人
《决战东北》借助大量原始作战档案、电报、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 1945-1948年的东北战场风云变幻。从日本投降,中共捷足先登进沈阳,紧接着 风云突变 ,接收碰壁,山海关、锦州战局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 让开大路 ,林彪开辟东北根据地,开展剿匪、土地改革、大练兵,松花江战役、塔山阻击战、攻克锦州、围困长春,处处绝境逢生,屡战屡胜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向国民党发动决战,只用了52天时间,解放东北全境,国民党精锐全军覆没,随即林彪率领百万大军浩荡入关。从此,国共力量发生转折性变化,新中国的曙光从东北冉冉升起。
本书基于新的学术研究,以清晰易懂的文字描述了坦克的诞生和其在一战中的演变情况,以及在二战与冷战时期,相关技术发展是如何推动坦克从丑陋、笨拙的机械装置转变为机动性高、火力*大、防护性能佳的武器,成为现代机械化战争的核心武器之一的。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时间轴为主线,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苏联等几个主要坦克生产国的坦克发展史进行了详细梳理,描述了坦克在 进化 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实现的突破。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瑞士、瑞典、以色列,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坦克生产国的相关情况。本书的后半部分以附录形式为主,从火力、装甲防护、机动性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坦克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发展情况。
从法国政府决定为其拨款开始,马其诺防线就成了军事工程史乃至20世纪人类史上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马其诺防线一直被*话和误解所包围。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是:马其诺防线的构筑和防御耗费巨*却毫无价值,是历史上*大的军事错误之一。针对这一观点,本书对马其诺防线的起源和建设以及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从防线的布局、技术特征和其构建意图,到1940年德国和意大利入侵时所采取的防御情况,以及德国人在1944年试图迟滞盟军前进步伐时使用部分战线的方式,以时间为轴线,层层深入,以图对马其诺防线的功过得失进行更加客观的评述。
本稿包括200多幅1942-1945年间,美军对日实施战略大轰炸时所拍摄的大幅实景图片;通过真实历史影像的形式,系统而直观地展现了东京、大阪、横滨等昔日日本的繁华之地是如何被炸成一片废墟的,在带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清晰地表现了战略大轰炸极大地摧毁日本战争潜力的具体过程。本书围绕着相关图片,配有较系统而简明扼要的背景文字介绍,便于读者加深理解图片的内容,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对日战略大轰炸对*终打败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意义。
二战中*惨烈的步兵交锋,一群美国大兵在阴森恐怖的森林里为祖国而战,为手足而战,为自己而战的热血故事。 1944年11月16日,美军第22步兵团斗志昂扬地开进了德比边境的许特根森林,希望打通到达鲁尔河的道路。 在这里,他们经历了18天炼狱般的残酷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几乎消耗殆尽,作战人员伤亡超过百分之一百。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凶残的敌人打垮,而是同仇敌忾,成功维持了战斗力和凝聚力,书写了步兵战斗的传奇。
20 世纪 30 年代,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夹在苏联和纳粹德国这两大巨人之间。战争期间,这三个国家遭反复占领,当地组织及个人在支持占领军和组织游击队反抗外国占领之间做出选择。三国于德国入侵期间饱受 摧残 ,之后又在苏军 反攻 时沦为残酷战斗的交战地。许多人卷入这一地区的惨烈战斗,数以十万计的士兵将在战争后一年战斗和丧生。 战争结束时,死亡和流放已经让波罗的海三国失去超过总人口的 百分之二十 ,而 冷战 还要让铁幕在这一地区笼罩四十年。运用大量一手记录和详细档案调研,普里特 巴塔织就了一份被战争支配命运的三个弱小国家在东线惨烈战斗的*威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