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前,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挥下,在东北大地上发起了全歼国民党军的辽沈战役。战役的关键在解放锦州,全歼被封闭在东北境内的47万蒋军。而解放锦州的前提条件,是在塔山一线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增援锦州。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团结奋战,坚守塔山6个昼夜,阻击东进敌人,使其未能越雷池一步。锦州解放了!在东北境内的47万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东北境内47万国民党军队全被歼灭。本书力求能历史地客观地真实再现塔山阻击战的日日夜夜。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原四纵队许多老首长、老战友们的帮助和指导,特别得到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的支持和帮助。
本书探讨了使职的由来、命名方式和基本特征。考察了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使职设置情况,其中两汉时期计有21种使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计有23种使职,隋朝计有13种使职。重点考察了唐朝使职设置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使职的机构设置,使职的数量和分类等问题。并具体考察了唐朝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内设置过的54种使职,指出了使职在汉唐期间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由临时设置到常设固定、由局部设置到系统设置的变化过程,初步揭示出这种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体制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库尔斯克坦克大战被誉为战争狂徒阿道夫·希特勒走向溃败的“滑铁卢”,其参战兵力及战斗规模都创下了苏德战争历次战役之最。《对决:库尔斯克坦克大战》用详尽的形势图展示出双方进攻期间及关键时段的兵力配置,并配有大量从未公诸于世的珍贵战地照片。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廉政建设史论》系统梳理了延安时期党在加强廉政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深入研究了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发展过程、理论建树、廉洁风范、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干部管理、舆论引导,科学总结了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这本书不仅较好地反映了党风廉政建设中一些重大决策和制度的形成过程,还记录了很多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典型案例,事例生动、翔实、深刻,读来甚为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和规范作用,是一部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文献查阅和归纳等主要方法,以特定时期的日本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状况为背景,对战后日共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重点剖析,发现其一般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前瞻其未来发展。使读者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一总体认识和评价。
中国道路史的研究存在详今略古之憾,应予弥补。盖任何一个研究领域如果不能奠定上古时期的坚实基础,再多讨论都不免缺少立足点,且难以集中讨论主题,提炼研究方法,更无法对古今之变作出的判断与解释。 “周道”的学术价值就在于此。身为中国道路史上个成熟的官道系统,“周道”不只是西周史的重要环节,更可作为探讨中国道路史的基地。然而,研究史上相关成果却十分零散。诚然,直接记载“周道”的史料很少,但若有视野上的创新,“周道”有非常高的研究潜力。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阶段党群关系和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04BDJ017)的最终研究成果。 本书围绕人民群众主体论这一主题,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群关系理论、群众工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问题,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实践主体论、价值主体论、权力主体论、利益主体论、执政主体论等方面论述了人民群众主体论的观点;提出和论证了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实质是人民群众主体论基础上的政治地位平等、权力委托和利益代表关系,并深刻论述了这种新型党群关系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创新群众路线的实现方式和群众工作思路问题,研究并探讨了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和规律。
占有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比这个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在法律书籍中寻求对于它的解答也是徒劳的:因为其困难之处甚至还没有被意识到。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无益的形而上学式的思考。任何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弥为珍贵的事物——他的财产,他的自由,他的荣誉,甚至于他的生命——都可能取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为了捍卫我的占有,如果需要的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可能会攻击、伤害甚至杀死别人。但是,物是被我所占有吗?如果法律对此没有划分出界限,没有界定什么是占有而什么不是占有,那么即使在行为时具有最良好的动机,我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犯下了最严重的罪行,并且,我所认为的合法自卫,也许在法官看来却是抢劫或者谋杀。
明代中晚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很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新现象。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四民之首的士人阶层,其内在的精神风貌的外化的行为方式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本书以明中晚期江南士人为中心,从士人阶层的内部交往,士人与市井之人、佛道中人的交往等角度,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江南士人群体与社会的互动进行勒鞭辟入里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深层次历史文化因素解读,旁征博引,生动还原明中晚期这一历史环境中江南士人群体的整体文化风貌与生存状态。
《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依据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新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长历史时段和全球范围的研究,揭示出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是相关的。通过对所选的全球工业一种有深度的、实证性的分析,分析了劳工运动的重心在国家之间转移及其与生产的地理分布的关系。作者提出,劳工运动爆发的主要场所在随时间而转移的同时,也随资本发展的新核心的起落而转变,论证了劳工运动(既作为原因又作为结果)深深地嵌入世界政治的动态体制当中。纵观现代劳工运动的历史,本书剖离出现时代国际劳工运动危机的真正的新内容。为反驳劳工运动已陷入终结性危机,本书最后对21世纪国际劳工运动可能出现的新形式做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