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非战场到阿登战役,直观再现美军三巨头在战争中的恐惧和挣扎、谋划与策略。 艾森豪威尔、巴顿和布莱德雷,都毕业于西点军校,都以惊人的热情在欧洲战场上追逐战争的胜利和争夺肩章上的将星。从炎热的北非到尸横遍野的西西里海滩,从血腥的诺曼底登陆到出其不意的阿登战役,三位将军不仅要与强大、老练、狡猾的轴心国部队较量,还要面对作战团队间的冲突,经受盟友权斗的考验,并吞下后勤混乱和军事误判的苦果。在击溃纳粹德国的残酷战争中,他们披荆斩棘,将椎嫩的美军打造为强悍之师。 本书的叙述主要来自艾森豪威尔、巴顿、布莱德雷的言论和著作,也来自他们的助手、参谋、上司、秘书、速记员、司机、勤务兵以及名流相识的口述和文字记录。通过梳理 火炬行动 、 霸王行动 、卡塞林山口之战、突出部之役、西西里之战和莱茵
1941年至1945年之间的太平洋战争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沿着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轴线的大反攻更是各有特色,令人回味无穷。近年来,不少国内历史爱好者开始关注太平洋战场,但是大部分书籍或着重于具体海战、或以人物传记、战略决策为主,却恰恰缺乏一部全面、细致的战史。因此,本作结合外国出版文献资料和本人重返战场的见闻,致力于补充这一缺失,从具体的战术、战斗层面详细地记述太平洋战区(POA)从战争开始到1945年的全部战斗历程。
1944年的诺曼底,英国新任装甲连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两周。大卫 伦德尔当时只*19 岁,是一名刚从军事学院结业的陆军尉官,他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派往法国,以伤员替补的身份加入了舍伍德义勇游骑兵队。舍伍德义勇游骑兵队是一支由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的装甲部队,此前已在北非沙漠中征战多年。大卫加入该部队时,已是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第5天,部队里久经沙场的老兵们并没有对这名年轻军官抱太大的期望,认为他根本活不过两周时间。然而,激烈战斗持续了数周时间,大卫在90%以上的坦克指挥官阵亡的情况下多次化险为夷,与死神擦肩而过,赢得了手下的尊重与上级的表彰,被中队长笑称为 为打仗而生的伦德尔先生 。 本书以一位年轻坦克指挥官的视角,再现了二战末年,从诺曼底入侵到德国沦陷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大卫的讲述揭露了人
太平洋战争 系列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同盟国的美、英等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兴起至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作者文字流畅,行文脉络清晰,引经据典,还原史实,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见解。书中战争场面宏大、进程细腻;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本书系 太平洋战争 系列第八部《日本溃败》,主要叙述了东条内阁垮台、血战贝里琉、麦克阿瑟重返菲律宾、莱特湾大海战、决战吕宋等内容。
美国,可以说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冷战结束过后,美国在大中东地区发起了一场新的战争,又一次中断了和平。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从巴尔干半岛和非洲东部到波斯湾和中亚,美国军队在伊斯兰世界开展了一系列无穷尽的军事行动,到现在为止,已经进行了30多年,而且似乎还看不到结束之日。 美国原外交事件发言人,同时也是尖锐的评论家安德鲁 巴塞维奇以新的视角将1983年的贝鲁特轰炸、1993年摩加迪沙巷战和2003年入侵伊拉克等不同事件联系在一起,描述了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并在书中尖锐地指出 大中东战争一直持续下去不会有助于增强美国的自由、富足和安全,它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同时也感叹 可悲的是,美国人仍在酣眠之中 。作者毫不畏惧地写出了美国军事行动所耗费的成本,以及政界领导人和军队高管所做出的错误判断,使读者能一窥美国政
1944年8月,德军在西线溃败后,西线盟军迅速向德国边境挺进,每个人都认为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国设法拖延了最后的失败,直到第二年5月才最终宣告投降。 《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以盟军在法莱斯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德国军队的仓促撤退为背景,详细描述了1944年即将结束时德国复苏的*迹、盟军在阿纳姆的失败、德国在阿登的最后一次进攻,以及1945年春天盟军攻入柏林,纳粹德国最后崩溃,涵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争的最后一个时期。 这是一场由下级军官和其他官兵在德国国防军分崩离析时进行的战斗。该书从 "另一面 "出发,尽可能通过战斗员和平民目击者的口述进行叙述,用亲历者的声音讲述纳粹德国最终失败的故事。
本书基于新的学术研究,以清晰易懂的文字描述了坦克的诞生和其在一战中的演变情况,以及在二战与冷战时期,相关技术发展是如何推动坦克从丑陋、笨拙的机械装置转变为机动性高、火力*大、防护性能佳的武器,成为现代机械化战争的核心武器之一的。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时间轴为主线,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苏联等几个主要坦克生产国的坦克发展史进行了详细梳理,描述了坦克在 进化 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实现的突破。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瑞士、瑞典、以色列,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坦克生产国的相关情况。本书的后半部分以附录形式为主,从火力、装甲防护、机动性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坦克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发展情况。
从法国政府决定为其拨款开始,马其诺防线就成了军事工程史乃至20世纪人类史上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马其诺防线一直被*话和误解所包围。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是:马其诺防线的构筑和防御耗费巨*却毫无价值,是历史上*大的军事错误之一。针对这一观点,本书对马其诺防线的起源和建设以及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从防线的布局、技术特征和其构建意图,到1940年德国和意大利入侵时所采取的防御情况,以及德国人在1944年试图迟滞盟军前进步伐时使用部分战线的方式,以时间为轴线,层层深入,以图对马其诺防线的功过得失进行更加客观的评述。
本书为《国殇》第二卷,讲述了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的艰苦历程,重点记述从1938年10月到1943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重大战役,详细地描述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战役、浙赣会战等。歌颂了中国官兵顽强不屈、殊死血战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从日军发起的一次次 围剿 战、 扫荡 战和细菌战中,揭露出侵略者的凶残和罪恶
1592年春,丰臣秀吉下达渡海作战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势如破竹,朝鲜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东亚大战拉开序幕。 本书作者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战和海战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 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二战中*惨烈的步兵交锋,一群美国大兵在阴森恐怖的森林里为祖国而战,为手足而战,为自己而战的热血故事。 1944年11月16日,美军第22步兵团斗志昂扬地开进了德比边境的许特根森林,希望打通到达鲁尔河的道路。 在这里,他们经历了18天炼狱般的残酷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几乎消耗殆尽,作战人员伤亡超过百分之一百。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凶残的敌人打垮,而是同仇敌忾,成功维持了战斗力和凝聚力,书写了步兵战斗的传奇。
此书不仅从战役指挥的角度反思金门战役的失败原因,而且使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模拟出战役的进程与结局。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 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 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 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他长期以来的思想结晶。 ??作者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归纳为八种,即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外,还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 ??这八种思潮,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起起落落,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本书不仅介绍和阐释了这八种思潮,并力图呈现这八种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 ??最后作者力图客观评论邓小平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起伏过程及其所起的作用。在这八种思潮中,占据主
本书为部全面论述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著作.书中记载了自原始社会禅让制到奴隶社会世卿制,到封建社会各种选官途径.介绍了选贤任能,军功晋爵、世官世禄、招贤纳上、征如辟除、察举荐举、恩荫承袭、权力赀选、计吏拜官、技艺入仕、九品中正、世家门阀以及隋唐朝以来普遍采用的科举考试制度等等。书的后半篇罗列“君权论”、“宰相论”、“将帅论”、“宦官论”、“外戚论”、“关系论”、“党争论”、“贤材论”、“荐举论”、“科举率”等十大论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种官员及与选官制度有密切关系的各种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剖析。 本书录引的资料,主要来自各朝史籍文献及有关专著、朝野笔记等;同时,还吸取了古今不者、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于论题的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