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坎贝尔历尽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将这些故事中的共通的奥秘汇集在几百页的《千面英雄》中,将神话之源轻松显现在世人面前。 坎贝尔告诉我们,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考验:陷入险境,与命运搏斗;归来:最后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场域。这是每一位英雄的必经之路。 穿越古今,打通全世界神话中的经脉,帮助现代人重拾解读神话的本能,让希腊、北欧、印度、埃及、中国神话再度与我们对话。我们发现内心的奥秘,接触的真实。鼓励我们开启生命的旅程,彰显生命的深层意义,为个人和社会寻找恩赐。 英雄就是能够战胜个人和当地的历史局限性的人,他们能够了解、接受并迎接命运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旅程中接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 ,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 天书 著称。 《我说参同契》一书,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的诸多奇特的人和事。先生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周易、道家、丹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儒、释、道三家的一体共论,亦有不少不拘一格、独到精辟的个人观点。对于
此书用大量的图示分布、解述了“易学”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并且重点从“象数易学”、简单的“数学理”和“唯象科学”中的分布结构角度来介绍、研究、分析了学习“易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系”的最重要的一些结构分布与整体模式及其概念、性质和应用,从而将把研究学者带入了一个崭新有趣地学习”易学“及传统文化体系的捷径之中。 本书中的“五运六气”一章是在本书中谈到“干支”文化体系的规律时,发现在讲座过程中的那种概说方法,是很难让广大读者弄明白其方法与规律的。
此书用大量的图示分布、解述了“易学”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并且重点从“象数易学”、简单的“数学理”和“唯象科学”中的分布结构角度来介绍、研究、分析了学习“易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系”的最重要的一些结构分布与整体模式及其概念、性质和应用,从而将把研究学者带入了一个崭新有趣地学习”易学“及传统文化体系的捷径之中。 本书中的“五运六气”一章是在本书中谈到“干支”文化体系的规律时,发现在讲座过程中的那种概说方法,是很难让广大读者弄明白其方法与规律的。
《论语二十讲》以帮助读者认识孔子、理解《论语》为目的,遴选诸多名家经典之作,如周予同、朱维铮、陈大齐、萧公权、钱穆、高明等等,分享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心得、对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的温暖亲近与深层体认,点面结合、雅俗共赏,于分歧中见真知,于感悟中益心智。
大乘中观学,既有对佛教实践者的理论指导意义,又富极高的思辨性,所以多为教、学两界所重视。然而真正能较准确地把握中观学精神的著作却并不多,由亨廷顿、南杰旺钦格西著的《空性的空性(印度早期中观导论)/觉群佛学译丛》虽为一西方学者的著作,但并无碍出版者郑重地向读者。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靠前部分中作者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尤其是后期中观学的重要人物月称的佛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述介。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月称的代表作《入中论》的翻译(英译)。两部分结合,体现了作者哲学与文献学上的功力。在哲学上,作者主要借用现代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说明中观的特性及其精神内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认同大部分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所谓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的分别,他强调龙树的中观学恰恰是为了恢复佛陀教义的本质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