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创始于玄奘,堪称佛教哲学之极致,亦是中印思想交流之硕果。徐梵澄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被誉为 现代玄奘 , 只留下背影的一代大师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计划,赴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 阿罗频多学院,任华文部主任。1960年代是徐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学术菁华的宣扬期,以英文著出《唯识菁华》,意在向西方读者介绍唯识学,并于1990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后收入《徐梵澄文集》卷三,2006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今经青年学者梁珏博士首次译成中文,以先中后英的编排形式面向国内读者推出对照单行本。在书中,徐先生以批判哲学探究了唯识论的起源、发展及佛教衰落之主线,并以问答方式解疑,力图沙中淘金,剥去千年层累之糟粕,揭示唯识学之菁华。 此外,徐先生
《对活人的治理》这门课程像一个接合点。一方面,它延续了贯穿于福柯法兰西学院所有课程中的对真理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它又标志着一个重大拐点的出现:在之前的课程中,福柯对真理机制的研究起初聚焦于法律和司法领域,然后转到政治领域(知识 权力、治理性等主题),但是从这门课开始,研究进入到了自我的实践与技术领域,也就是福柯之后再也没离开过的伦理学领域。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对人的治理除了要求被指导的人采取服从和顺从的行为之外,还要求他们采取 真理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要求主体说真话,而且要求主体说出关于他自身、他的过错、他的欲望、他的灵魂的所有真相。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本书中,这个问题引导着福柯首先重新解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接着分析了早期基督教中的
本书是一本心理学、认知科学方面的书。一种新的理论正在神经科学中站稳脚跟。该理论认为,大脑本质上是一种假设测试机制,它试图把从外界接收到的感官输入的预测误差小化。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理论,因为强有力的理论论据支持它,但它的本质是惊人的简单。本书从认知科学和哲学的角度解释和探索了这一理论。本书的关键论点是,该机制解释了我们的意识知觉的丰富、深刻和多面性。它还对注意力如何塑造感知,以及感知如何依赖于行动给出了统一的解释。心灵被揭示为与世界有一种脆弱和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与这个世界有着很深的共鸣,但奇怪的是,我们却与它保持着距离。本书内容:部分阐述了该理论如何实现丰富的、分层的感知。该理论的概率和统计基础解释使用实例从实证研究和类比到不同的推理形式。第二部分使用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有问题
晚明万历朝以降,文坛、思想界风气开始活跃起来,涌现了一大批明清史上重要的士大夫。他们又与晚明政坛激烈的党争相融合,展示出晚明时代独特的士大夫社会生活,今天的学界对此亦有所关注。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别集著述,存世尚多,且体量可观,尤其别集中的尺牍内容,往往涉及丰富,是研究士大夫私领域生活最重要的文献。而晚明社会生活研究中的士大夫群像,仍有许多可挖掘的空间,而足够的尺牍文献,则可以作为支持将其推进一大步。本次整理,正为推动这一研究而进行。 本书主要以万历五年丁丑科的江南进士群体为代表,这一批士大夫是拉开晚明时代帷幕的一代,其中政治、文学成就均明显高过万历二年甲戌科。兹将选取此科中突出人物及其周边的交游代表。譬如冯梦祯、陆可教、虞淳熙、瞿汝稷等士大夫。这些士大夫与精英团体,代表近世中
王伟光主编的《新大众哲学(上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院长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合编平装本。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力图准确判断和反映时代的新变化,对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问题,进行新的哲学概括,并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新经验。同时,在当前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的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自觉对此进行回应,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
中国观念史注重探寻中国文化在漫长的精神变迁 幅度以晚近 古今 之变为巨 中某些基本观念的生成、传承、位移及延展之历史,本质上欲对治观念与现实交涉而激起之议题。它逸出哲学史专注于体系哲学的接续与更替为常规的方式,将围绕重大观念的争论视为民族精神生活的展示平台,兼综 平等的眼光 、 同情的理解 和 批判的头脑 ,勾勒观念的谱系 家谱、族谱或光谱,进而对国人之观念世界探赜索隐。观念史在多学科、跨文化的历史视野中从事哲学分析,以期正统与异端、边缘与中心、新知与旧学皆得辩证,并拷问其所以然。此种 认识自己 的学术活动,推扩哲学史的视域,引至新的作业方法。本书在观念史研究的诸层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向度上展开,意在叩问中国哲学史新的疆域。
求是、求真乃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最核心的本质,而且这一思想和精神在西方哲学中是 一脉相承的。本书论述了巴门尼德、柏拉图、波爱修、托玛斯 ? 阿奎那、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 尔、海德格尔等西方主要哲学家关于 是 (to be)与 真 (truth)的论述,整体上提供了相关讨 论面貌,并基于这一讨论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和论证。本书提出,在西方哲学讨论中,应该把 being 译为 是 ,而不是译为 存在 ,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 being,并且应该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 应该把 truth译为 真 ,而不是译为 真理 ,应该在 是真的 这种意义上理解 truth。本书还提出, 这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本书是加缪的手记结集,完整收录了加缪记录在随身记事本里的生活点滴及文理哲思。个性化的手记最能呈现一个人内心的形貌,从加缪的手记里,我们更能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心灵。一九五七年,四十四岁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因“其作品的整体对当代人的良知所临的题做了透彻的阐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和萨特一样,以内涵深刻的著作和魅力非凡的人格在本世纪中叶的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两人因某些哲学命题的不谋而合,以及社会活动中的联击,通常同被归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但是,加缪的思想是完全自成体系的“荒诞哲学”: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毫无任何个体的意义,人的处境只是荒谬而已。诚然,人生荒诞的观念以及表达这种观念的文学并非加缪首创,但是加缪毕竟是以明白晓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