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本写给“有智慧的普通人”的书。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成名以后在各地作演讲,本书即主要根据这些演讲和未发表的文章整理而成,体现了罗杰斯的基本思想。本书包括罗杰斯与各种各样群体的对话,对人们善意的提问和攻击性的挑战的回答,主题涉及罗杰斯的个人背景与生活经历、关于助益性人际关系尤其是治疗关系的实质和要素、个人形成的方向以及过程、人生哲学的讨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还包括当事人中心治疗观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组织沟通甚至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含义。
21种思维谬误相关性谬误1.诉诸人身的谬误——试图通过讨论立场的来源而不是针对立场来反驳论证。2.稻草人谬误——通过歪曲对方的观点来驳斥对方。3.虚假的两难境地——试图提供难以接受、难以企及或难以置信的选项,结论只能从这些选项中择取。4.错置举证责任——通过把举证责任推给对方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立场。5.乞题——把待争议的论点重新包装成“证据”来出示。6.诉诸情感——通过煽动我们的情感来“支持”论点,而不是给出真正的论证。7.无关结论——难以归为上述各类的相关性谬误。非演绎谬误8.概括谬误——仓促概括、从例外中概括。9.弱类比——根据事物间有争议或不重要的相似性提供论证。10.错误地诉诸权威——试图通过援引非权威的消息来源支持主张。11.错误地诉诸公众——引用公众意见来处理无法由公众意见解决的问题。12.求因果关
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讨论基本问题的思想家?一扇门的打开如何引起其他门的打开或关闭?将哲学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在20 世纪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的哲学流派,审视哲学的常规分支,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并结合相关历史去理解各流派的 发展,进而发现思想家如何重述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未来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条新的思考道路的尝试必然是摸索性的,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听信 ,而要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术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为自己定位。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本书是法国 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艺术、哲学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著作。德里达运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艺术作品的固定意义进行质疑,强调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分析了语言和图像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德里达还与其他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对话,探讨了他们对艺术和真理的不同理解。 本书是德里达对艺术哲学的重要贡献,它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为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 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它们在表达真理方面的潜力。
在这部具有 视野的开创性哲学作品中,作者在游历各国后,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为读者绘制出了一幅宽广的人类思想地图。 人类历 有着诸多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在历 的同一时期内,有着书面记录的哲学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繁荣发展起来?这些早期哲学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西方世界所说的“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 于是,作者从本书开始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广泛挖掘日本、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的哲学思考,以及我们知之甚少的非洲与澳大利亚早期思想家们的口述传统。他也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方世界的思考 偏向个人主义?为什么世俗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远低于其对欧洲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关于不同地区发展方式的
作为弗莱堡大学海德格尔讲席教授,君特 费格尔的《马丁 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是其成名作。该书以《存在与时间》为主要文本,认为海德格尔哲学可被归结为一种自由的现象学,其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此在的实存论结构、此在本真性和非本真性的划分、时间性等都可归结为自由问题的不同展现。费格尔教授这一独特的理论视角在尊重海德格尔哲学原意的同时,更能够展现出海德格尔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的联系,尤其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联性。
本书是阿多诺在1958年开设的系列讲座中的一本,文稿 初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后经整理,被编入“阿多诺遗著”中。自1966年阿多诺代表作《否定的辩证法》出版以来,这部集行文晦涩和思想丰富于一身的著作就被列为哲学 的经典,而阿多诺早在1958年围绕辩证法展开的一系列讲座为我们理解该著作提供了极好的门径,《辩证法导论》即根据1958年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在《辩证法导论》中,阿多诺以自由和即兴的风格澄清了辩证思想的中心议题,例如“概念的运动”或者“特定的否定”和“辩证的矛盾”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内容虽与《否定的辩证法》和《黑格尔三论》相近,但它并不预设任何哲学传统知识,而且演讲风格较易被读者接受,可以作为《否定的辩证法》或者黑格尔著作的预备性读本。
《意义的逻辑》由 34 篇悖论系列构成,附有5篇论文,是德勒兹 重要的著作之一。德勒兹经由古代悖论与现代悖论确定意义与无意义的地位,探寻意义与无意义冲突的场所,探讨事件哲学与生成哲学、内在性平面与无器官身体、时间的神话构想、游戏等论题,其中涉及刘易斯?卡罗尔、安托南?阿尔托、马拉美、左拉、菲茨杰拉德、米歇尔?图尼埃等作家,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尼采、克罗索夫斯基等哲学家,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等精神分析学家。深度、高度和表面融入生命构成的复杂关系,而德勒兹摒弃深度,驳斥高度,他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旨在诠释保尔?瓦雷里的名言:“ 深邃的是皮肤”。
1991年,布鲁诺?拉图尔说服米歇尔?塞尔进行了五场访谈,主题分别为“成长”“方法”“证明”“批评的终结”“智慧”,讲述塞尔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思考。塞尔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著称,他的思想总是穿梭于不同时空、学科,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让许多读者在得到启发之余不免感到困惑。此书的一大目的即理清这些困惑,让读者 便捷地了解塞尔的思想。作为塞尔的入门读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战争对他(以及二战后法国思想界)的影响、 如何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他结合科学和人文学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以及他对卢克莱修、莱布尼茨、薇依、巴什拉等人的看法。拉图尔的读者则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其思想的众多师承线索,例如“拟客体”等重要概念的来源、塞尔对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影响等等。
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去世两千余年后依然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对于近现代的一些哲学家,我们也可以提出相似的问题。本书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开端。回归哲学本质,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西方哲学 那些 的哲学家,阐述每位哲学家的研究进路、关注问题、遗留问题及产生的影响,开启进入西方哲学史及伟大心灵之门,去探究哲学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哲学家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重要的是,在哲学家清晰的描述中看到人类生活的多样和丰富,在想当然中看到问题所在,获得关于我们自身、想象力和可能性的理解,以及微末之事的拯救力量。
叙述成功的科学故事是容易的, 但本书要说的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未知的而不是已知的故事, 一个关于不可能性的故事, 一个关于不可逾越的极限与障碍的故事。《科学的边界:关于不可能性的故事》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认知的极限,指出存在一些 终无法知晓、无法实现的事物。而正是这些“不可能”,界定了什么是科学。 本书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极限,还深入讨论了复杂性、不可计算性以及时间、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所带来的不可能性。书中还涉及 深层次的不可能性,例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该定理证明了有些事情是无法证明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异的时代, 一个奇异的地方。当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自然界的复杂结构时, 我们将有希望发现 多深层次的结果, 而这些结果将限制我们的认知范围。
《沉重的肉身》是 学者刘小枫教授的经典著作,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即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已多次重版,畅销不衰。《沉重的肉身》一书收录了刘小枫教授的8篇随笔。作者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 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本书通过复叙事的方式来探讨现代性处境下的伦理状况。“什么是伦理?其实就是以某种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而基于个体肉身在世的生命感觉的伦理学,有别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伦理观。作者从不同作家的叙事中剖析审视现代性伦理,进而划分出两种现代性伦理形态,即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本书通过不同作家的不同叙事
本书为叔本华的主要著作。叔本华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唯意志论者,是黑格尔的对立面。他认为世界是意志、是表象,生命是痛苦的,为要摆脱痛苦,就要否定生命,走向虚无。他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康德、贝克莱,他对康德基本肯定,对黑格尔全盘否定。他的思想对中外哲学界、文学界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经久不衰。 通过本书可对哲学目前的理性与反理性的斗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清晰的思维与强烈的现实感让本书作者周濂成为学院派的重要公共写作者。继《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后,作者在本书中面对现实问题再发声,将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权力”“平等”“自由”“正义”等融入日常,通过观察与分析,既可以后退一步看现实,也可以脱离特定的事件去思考背后的观念。 通过此种言说方式,作者实践着用日常语言去表述复杂深刻的差异,用理论和智识来诊断现实, 终落脚于现实语境中具体的个人,回归日常经验,去真实地生活,真实地说话,真实地思考。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
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 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 ,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 次启蒙运动 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因为只有这种虚无主义才能逃离二元对立,从而逃离自身被指控为虚无主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