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为畅销的图书之一,连续12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批判性思维》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对如何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指出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柏拉图的四本书,《普罗塔戈拉》、《会饮》、《蒲法伊德若》(旧译《斐德若》)和《蒲法伊东》(旧译《斐多》)。但它们不是近期阅读的枕边书,而是多年来的枕边书。我重新翻译了这四部书,以《柏拉图四书》为题出版。我分别绎读这四部书,总题 柏拉图四书绎读 ,分别题为《民主与教化》、《民主与爱欲》、《民主与修辞》
【图书简介】 大众进入历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彼德 斯洛特戴克在本书中从埃利亚斯 卡内蒂的思想出发,阐述了大众主体一经形成,人群之间的距离便缩小,在人群聚集产生的黑色中,本质差异被废除,新的人为差异出现,即一种有区别的无差异性。他分析了文化斗争中针对差异的合法性和起源产生的争论,以及大众在后现代社会中基于大众传媒的结晶一般的聚集形式。 大众,一个既充满谜团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它突然就出现在了那里,以前却是什么也没有。可能有几个人走到了一起,五个人、十个人或十二个人,不再多了。没有宣布什么,也没有期待什么。突然间,一切都变成了黑压压的人。 (埃利亚斯 卡内蒂)
你是否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创造力,不知道怎么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你是否一直工作辛苦又成绩平平,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你是否经常和配偶为了琐事吵架,不理解你们之间的沟通哪里出了毛病? 你是否总是被他人或小事惹恼,不明白如何才能摆脱负面情绪,从容面对一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三岁看大,五岁看老 这样的俗语暗示,我们的人格和思维模式如同被模具定了型,难以改变。 但是,这些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方式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个顽固的封闭循环,一直自动将你引向不理性行为和消极情绪,阻碍目标的达成和问题的解决,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 你发现自己很讨厌一个同事,容易和他起争执,但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你对他的负面情绪影响了工作沟通。通过反省和思考,你意识到,这种厌恶是因为他的长
【图书简介】 在广受赞誉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中,彼德 斯洛特戴克将 实践 视为决定性的 人类境况 。而在本书中,他分析了这种有关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新视角,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看待其学科的方式和他们的工作内容。彼德 斯洛特戴克将理论和科学理解为一种通过生成的练习而唤醒工作者投入生活的方式。 本书的叙述涵盖了两干多年的哲学发展历程。它始于柏拉图对他的老师的描述 那位老师因沉思而伫立在原地一动不动 继而涉及胡塞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最初的雅典学院是一个练习的地点,在那里人们学习如何从世界中抽离。胡塞尔的现象学劝导人们从存在执态中后退一步,练习不参与。斯洛特戴克呼吁人们思考 悬置的人 如何保持创造性。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自然权利问题乃是当代政治与社会哲学中首要的议题之一,本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并论证了在伦理和政治领域区分对错的坚实的现实基础何在。像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施特劳斯致力于通过一些根本的思想问题凸显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紧张。他对于当代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批判,使其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在本书中,施特劳斯尤其从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学说为代表的现代自然权利理论所导致的自然权利的危机。自1953年问世,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自然权利与历史》一如既往地具有争议性和重要性。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 巴迪欧的批评文集,汇集了作者对萨特、阿尔都塞、德勒兹、利科、利奥塔、朗西埃等法国当代哲学家的评论文章,这些人中既有他的师长、友人,亦有其 敌手 。在巴迪欧看来,书中谈及的哲学家所各自代表的 奇点 构成了法国当代哲学一个非凡的历险时刻,其规模和创新性足以与希腊古典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媲美。这一时刻的法国哲学充分关注主体、现代性、政治和德国哲学遗产等问题,并与文学和精神分析展开竞争,表现出当代哲学家摆脱贤者身份而独树一帜,成为热衷战斗的作家、描绘主体的艺术家和专注创造的爱慕者的热切渴望。作为这一哲学时刻的见证者与在场者,巴迪欧向哲学家同行致以诚挚敬意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质疑与批判。在充满激情与哲思的观点碰撞中,巴迪欧引导我们踏上一条通往未知,
本书以作者所译, 杨祖陶 先生校的《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5年第四次印刷)为读本,采取逐节讲解的方法,尽量追踪和重现出康德本人在写作该书时的思路;而在某些困难的地方则根据需要进行逐句讲解,特别是*困难的序言和导言部分。经过这样的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难点已基本扫除了,这些解读大都根据作者在大学的课堂演讲录音整理而成,保持了课堂讲解的现场感和生动感,同时配有课堂提问和即席回答。本书的这种讲法和写法,在国内还是*次。
在汉语学界林林总总的柏拉图研究中,本书视角堪称一种别致的诠释,是先刚教授对柏拉图哲学进行整体论述的一个尝试。确切地说,就是从 图宾根学派 (T binger Schule)基本立场(强调柏拉图的口传的未成文学说)和基本精神(强调柏拉图的成文著作亦即对话录和他的未成文学说的结合)出发,在兼顾柏拉图哲学的表达形式和实质内容的情况下,以柏拉图的 本原学说 (Prinzipienlehre)为线索,勾勒出柏拉图哲学的一幅相对完整的肖像。对于专业的古希腊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柏拉图哲学导论。
对自我的认识始终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神经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逐步深入,主张自我等同于大脑,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决定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观念渐成主流。 哲学教授马库斯 加布里尔却犀利指出,将精神的产生理解成生物过程的观念是对自我理解的扭曲和退化。他从康德、莱布尼茨、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大师的思想中汲取养分,以新实在论和新存在主义为根基,借用思想实验、生活事例和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科幻影视剧,逻辑严明又妙趣横生地探讨了意识、自我意识等有关自我的核心概念,以及精神与大脑的关系这一精神哲学的核心问题,对形形色色的神经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与主流思潮相抗衡的 自我不是大脑 的观点。 加布里尔还对 自由意志 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辩护:人并非生物机器,人始终拥有自主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德国哲学大家雅斯贝尔斯的学生、著名女性哲学家让娜 海尔施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哲学史入门读物。作者的原创和新颖之处在于,不是从观点、主题和学派出发,而是从哲学家对问题产生的惊奇出发,重新讲述西方哲学的历史。 感到惊奇并发问,是人与生俱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哲学的起源。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个总是反复被提起、不断被表达的惊奇的故事。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圣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康德、黑格尔、孔德、马克思、弗洛伊德、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书中讲述了使这些哲学家感到惊奇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发问又是如何回答的。 这本与众不同的哲学史也告诉我们,在现实中,哲学是如何一直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 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 我的第一部著作 ,历史学家彼得 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真正的 实在 ? 人类比我们日常感知中的非人类物更特别,更重要吗? 人们往往相信,只有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才是实在的。近代哲学也强化了我们的这一观念,将我们人类自身看作极特殊的,与所有非人类物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作为 物导向本体论 思潮的领军人物,哈曼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本体论如何拒斥了人类对独异性的主张。哈曼认为,世界当然不仅仅是人类感知到的那个世界。他的哲学的中心观点是:一切物 无论是真实的、虚构的、自然的还是人造的,是人类还是非人类 都是彼此独立的存在。 在这部精彩的导论性著作中,哈曼以令人钦佩的清晰,向我们讲述了 物导向本体论 这一理论思潮的历史、主要观点和影响, 它在现有各本体论学派中的位置、与其他竞争性理论如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异同,它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意义所
本书是塞尔早期著作《言语行动》《表达和意义》的哲学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哲学体系的基础。意向性是非常重要的心智现象,对它的分析涉及感知、行动、因果、意义、指称以及背景和网络等论题。在本书中,塞尔提出并完整论证了他的意向性理论,对前述提及的各论题分章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塞尔认为,整个现代哲学运动都是围绕有关意向性的各种理论建立起来的,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当代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应该归结为心灵哲学研究。
《人类传播论:弗卢塞尔的媒介哲学》以已出版的五本弗卢塞尔著作《摄影哲学的思考》《技术图像的宇宙》《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表象的礼赞:媒介现象学》《后历史:二十篇短文与一种使用方法》为蓝本,系统阐释了弗卢塞尔的传播哲学观、传播结构论、媒介观、远程信息社会论、生命观与劳动观、符号论、意识论、游戏论、技术想象论。该书是第一本研究弗卢塞尔哲学思想的中文著作,作为 导读 便于广大研究者与爱好者接近弗卢塞尔以及其思想。
游刃于博学、慎思和幽默之间的特里 伊格尔顿,梳理了从古希腊至今被概念化的希望的观念,他将希望与朴素的乐观主义、欢欣、欲望、理想主义以及对进步教条的坚执区分开来,凸显了一种要求反思与承担,生发于敏锐之理性的立场。在一个愈加不确定的世界中,《无所乐观的希望》确实是一部出色而为、慷慨激昂的关乎人类信仰与希望的编年史。
本卷名为《论世界灵魂》,包含德文版《谢林全集》卷二中的《论世界灵魂》(第345-583页)和卷四中的《论自然哲学的真实概念》(第79-103页)两部作品。这是谢林早期为了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自然哲学所写的入门导引性作品,这些作品因为汲取了柏拉图与新柏拉图主义中的 宇宙灵魂 学说的思想资源而极富思想史张力,对于一般读者从思想史的广阔背景进入谢林精深的自然哲学思想是很有吸引力和教益的。鉴于中文学界尚未有对谢林自然哲学作品的系统翻译,而谢林的自然哲学又有多变而复杂的性格(从1797年开始到19世纪初,几乎每年都有一或两个版本面世),因而先行为之出版一个入门导引性的作品的中译本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卷出版后,译者后续会系统翻译他的自然哲学著作《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
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讨论基本问题的思想家?一扇门的打开如何引起其他门的打开或关闭?将哲学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在20 世纪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的哲学流派,审视哲学的常规分支,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并结合相关历史去理解各流派的 发展,进而发现思想家如何重述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未来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条新的思考道路的尝试必然是摸索性的,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听信 ,而要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术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为自己定位。
艺术与哲学对话录系列由服务器艺术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推出,在哲学与艺术交界地带,寻找有意思的话题。对话中的哲学家与艺术家各自讲自己最有心得的东西,并展开讨论,实现一种真正的跨学科、跨传统、跨领域的交流。这些讲演及其后形成的深度对话,既有思想现场的紧张与鲜活,也有专家学者之间思维的对撞,彼此激发,闪耀智慧火花。 第一辑《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事与愿违》有孙周兴、王庆节、刘晓力、段伟文、吴冠军、夏莹、蓝江、张浩军、代海强、刘畅等十位哲学家的主题演讲,围绕现象学、科技哲学、法国哲学、分析哲学中重要的主题,与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展开对话,在哲学与当代艺术的夹缝中,寻找新的创作和认识可能,在未来、观念、可能性、后人类等诸多面向,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代艺术,乃至反观哲学工作本身。
《论幸福》 共有93篇随笔,阿兰引经据典或用生活周遭的实例,从不同角度诠释这人人渴求的 幸福 主题。 他教我们敞开心胸, 原谅自己其实是愿意原谅别人的首要条件。相反地,不稍节制的懊悔,相形之下往往是在扩大别人的过错 ;他教我们坚强意志, 命运是变动的,一弹指就会创出一个新的世界。菲薄之力也会引发无尽的后果 ;他教我们相处之道, 愈是真挚与珍贵的情感,也就愈缺少不了礼貌 ;他鼓励采取行动, 人们常说自己总是错过幸福。对于免费的幸福而言,此话不假,因为免费的幸福根本不存在。而人们自己创造的幸福,从不会让人失望。因为幸福就是学习,而人们永远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