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是阿尔都塞在法国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成。该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拥有体系性的文本,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从探讨“什么是哲学”开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提供了独特的解释;随后,作者依次探讨了“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基础和上层建筑”“法权”“国家和国家机器”“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和“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传统主题,其中最核心的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阿尔都塞在这部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做出的表述,今天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
克里普克在本书中较为完整地探讨了其学术生涯中涉猎的多重主题:因果历史指称理论、知识定义、空名与虚构实体、摹状词理论、第一人称、从言和从物信念等等。克里普克凭借自身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与敏锐的眼光,投身于哲学经典问题的历史洪流中,与弗雷格、罗素、诺齐克、蒯因等人对话抑或交锋,对已有论争中的核心概念作出直击要害的澄清,也从过往话语中开辟新的理论可能性加以深挖与重构。克里普克的诸多论述具有难以忽视的原创性,拓展着当代哲学与逻辑学研究视域,以及我们思考、理解、观念的边界。
《知觉现象学》是法国 哲学家梅洛-庞蒂早期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知觉为出发点,以身体主体为核心,从自我的时间性存在、领会他者存在的过程,他者意识的可能性和途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现象学关注的基本问题,极大地推进了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导论 古典成见与回归现象”下分 “‘感觉’、‘联想’与‘记忆投射’、‘注意’与判断、现象场”四章,“ 部分 身体”包含“作为客体的身体和机械生理学、身体经验和古典心理学、本己身体的空间性与运动机能、本己身体的综合、作为性欲化存在的身体、作为表达的身体与言语”六章,“第二部分 被知觉的世界”探讨了“感觉活动、空间、事物与自然世界、他人与人类世界”四类问题,“第三部分 为己存在与在世存在”则从“我思、时间性、自由
在《未来心智: 人类与科技的共同进化》一书中, 理查德·扬克挑战了我们关于智能的假设——— 它是什么, 它是如何存在的, 它在地球上乃至整个宇宙生命发展中的地位。从大爆炸到现在及以后的140亿年的历史来看, 他利用物理学和复杂性理论的最新发展来探索以下问题: 为什么不断增加的复杂性会产生生命、智能和文明? 在这个世纪, 它将如何成长并改变科技和人类? 当我们从这个星球向外扩张时, 会发现其他形式的智能吗? 还是会得出结论说我们注定是孤独的? 不管怎么看, 智慧宇宙的本质正成为人类关注的中心。 《未来心智: 人类与科技的共同进化》一书通过三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 远古时代” 盖了从“大爆炸” 到20 世纪的宇宙史, 讲述了宇宙法则如何推动复杂性、生命和智慧的发展与进化,涵以及对未来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
本书是一部 使用广泛的批判性思维教科书,不仅从逻辑学、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的怀疑精神等角度介绍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从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入手,利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技能,对社会、经济、政治、商业、媒体、科学等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是现代人建立科学精神、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的 书。 全新第4版 新了大量的案例和专栏,修订和丰富了章末的批判性思考问题和阅读材料,并在附录中增加了术语表和注释。
本书考察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源流,既有对中国逻辑思想史和西方逻辑学传入过程的细致梳理,又有对相关史实的钩沉和评价。作者不带偏见地将西方逻辑学传入中国的坎坷历程与中国本土逻辑思想的发展相结合展开论述,从这个角度切入对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演进和近代以来逻辑学如何扎根中国学界并为汉语言创造新概念新术语提供强大助力进行多角度的考察,这一考察大大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的内容,并揭示了近代以来汉语言在概念术语上创新演化的历史脉络。全书结构清晰,文献征引广博,考证精详,而其结论落实于中国现代话语体系的建构上,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和延伸了中国逻辑学的研究路径。
本书在对经典作家著作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界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对唯物史观做出重新认识,努力建构一套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目前流行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存在引证经典作家论述缺乏全面性与解释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缺乏说服力两大问题。本书首先着力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一些基本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继而,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界有关唯物史观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述评,并根据唯物史观的方法对西方的一些重要历史理论予以解析,最终得出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理论的结论。
《西方古典学术史》是英国古典学者约翰 埃德温 桑兹*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著述极为详赡渊博,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 本书*卷自约西元前600年至约西元1350年,主要讲述希腊拉丁学术的发生、演变以及希腊、拉丁学术在拜占庭时期和西方中古时期的流布与嬗变。全书首先涉及荷马的史诗研究、戏剧及其他诗歌作品的研究、演说术与修辞学、语法学与词源学、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斯多葛学派、帕伽摩学派、帝国初世纪的文学批评以及古典晚期的希腊、拉丁学术等诸多方面,视野宏远,涵括诸端。在本书后半部分,作者把目光投向君士坦丁堡,对于古代到中世纪之间
陈献章诗文有《白沙先生诗文》和《白沙子全集》多个刊本,这次整理,取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何九畴编刻《白沙子全集》(香港:白沙文化教育基金会,一九六七年影印本)为底本,之前高简等人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编刻的《白沙子》较为完善,何九畴的祖先何熊祥于明万历四十年(1516)在高简本基础上增加 补遗 一卷,后出转胜,何九畴在此基础上又远近搜访,重新编次,刊行面世,是诸本中为完备的刻本。中华书局曾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过《陈献章集》,收入其 理学丛书 中,所采用的底本也是何九畴康熙四十九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繁体竖排本,增补了文三十余篇,诗三百六十余首,共计三百九十余篇(首),编次上模糊不清的地方加以厘定并说明。此次《陈献章全集(简体增订本)》主要增加了一个参校本,即天启元年王安舜刊本,
本书共分两编:第一编 译本 搜集并挑选了1938 1949年间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七种中译本,实际出版地则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充分展现了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流行。第二编 接受 摘选了华岗、范文澜、艾思奇、吴泽、吴玉章、荣孟源、李平心及西道洛夫对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应用文章。这些文章展现了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的服膺,逐渐成为唯物史观历史研究的理论指南和研究范式的时代履迹。
《脑的历史》这本书讲述了脑从古代到当前神经科学的完整故事。从史前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飞跃发展,它描绘了我们是如何探索脑的生物学本质的。本书首次以叙事方式书写脑的历史,着重强调了随着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神经外科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对脑的看法;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对脑的研究;十九世纪的脑科学;当前重要的进展和神经科学的未来。
本书主要以中国现代哲学中的 时间 观念为研究对象,中国现代哲学在 古今中西之争 的大背景下开展,就研究内容而言,本书相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定位,一方面向古代、近代回溯,向未来推扩;另一方面也与西方的时间观念互鉴。 在本书中,作者梳理了中国现代哲学中和 时间 相关的主要学人和基本观点,内容涵盖 时间 概念的引进、西方纪时系统的传入与中国现代有关历法、节假日等问题的思考和确立。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中国现代思想界对 时间 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过程,以及通过中西时间观的比较和对话建构起的各种中国现代哲学体系中的 时间 理论。此外,本书也梳理了中国现代 时间 观念的内在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人的自然善好 概括了本书的主题。卢梭著作涉及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样,不同著作乍看之下相互矛盾。一直以来,卢梭著作的统一性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梅尔泽立足于卢梭本人的论述,亦即 人就其自然而言是善好的,只是社会使他变坏 ,致力于论证卢梭著作是统一的。首先,作者论述了蕴含在卢梭著作中的根本原则 人的自然善好 到底是何含义;其次,作者指出,卢梭为证明 人的自然善好 所给出的内省层面的(introspective)以及心理学层面的(psychological)论证,为说明 恶是从何而来的 而给出的历史的(historical)论证,以及为说明 是社会使人变坏 所给出的社会层面的(social)的论证;*后,作者谈讨了卢梭对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上,证明了《社会契约论》一书是从属于卢梭思想的整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传世之作,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全面了解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经典入门书。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将《传习录》列为中国人的国学经典之一。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中国哲学研究泰斗陈荣捷倾注数十年心血写成的力作。陈先生参考中日几十种《传习录》注评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传习录》进行了详细注解,并精心挑选刘宗周、孙奇逢、东正纯、佐藤一斋等儒学大家的精彩评语附于原文之后。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经据典,悉溯其源,为读者扫清了知识障碍。从前各家的评语,陈先生以学术的客观立场兼收并蓄,于阳明之言有所阐释或修正的便多多采用,只是表扬或者重述阳明之意的则较少选入。既收录了很多以前由于门户偏见而没有采纳的精彩评语,也
《哲学导论:综合原典教程(第 11 版)》是一本扣人心弦、深入浅出、详略得当的导论,它专注于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以及回答它们的多种方式。作者们将哲学史中重要文献的关键章节与时下哲学中的选段相结合,在澄清文本的同时,还提供了带有自己详尽评述和解释的语境。选文横跨 2500年,从为人所知的*古老的断章残篇,到*前沿的当代文段一应俱全。章节以话题为线索编排,呈现出多重视角 包括分析的、欧陆的、女性主义的和非西方的观点 并穿插着重要哲学家过往的作品。
《复旦政治哲学评论》是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创办的中国第一个 政治哲学 博士点为学科依托,创办中国第一本政治哲学专业性学术读物。 以 根据中国、学术为本 为学术理念,坚持纯粹的学术原则,将其办成集中展现汉语学人政治哲学研究优秀成果、汉语世界政治哲学研究中坚力量,并向世界展现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优秀成果的一个学术平台。已经在我社出版了1-14辑,本书为第15辑。本书主题是 阿伦特与人文主义 ,从现象学及人文主义的学术角度来研究阿伦特,诸如对其《心智生命》中意志概念的辨析,对其超越性、人文主义等问题的探讨,等等。除专题外,还有 一般论文 思想史研究 学术评论 等方面的文章。具体见本书目录。
本书是赵敦华教授主编的关于人学史的专著。他按照西方观念史的方法,把西方历史上出现的关于人的观念概括成九类:宗教人、文化人、自然人、理性人、生物人、文明人、行为人、心理人、存在人。全书分三编:1.人学的童年(讲人的诞生、 宗教人 的观念);2.多元化的人学(讲 文化人 的观念、 自然人 的观念和 理性人 的观念)3;.挑战与转型(将 生物人 的观念、 文明人 的观念、 行为人 的观念和 心理人 的观念和 存在人 的观念。最后分析人学的未来。
本书对20 21世纪当代元伦理学中的主要论证和论题,提供了一个极具可读性的批判性概述。从G. E. 摩尔的著作开始,到最近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之间的各种争论,米勒追溯了当代元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该书探讨了元伦理学领域中所有核心理论和观念:从摩尔对伦理自然主义的批评、A. J. 艾耶尔的情绪主义和西蒙 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到关于道德真理的反实在论最佳意见解释以及 康奈尔派实在论者 的非还原论自然主义。在第2版中,米勒不仅全面修订和更新了原先的进阶阅读指南,还新增了关于理查德 乔伊斯的变革虚构主义与马克 卡尔德隆的诠释虚构主义两节重要内容。 对关注当代元伦理学的学生、教师和职业哲学家来说,该书第2版仍是必 备书。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是《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的第2卷。在这一卷中,作者的目光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开始转向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主要内容开始于早期希腊教父、拉丁教父的哲学,一直到鼎盛时期的经院哲学。在本卷中,作者梳理了主要的经院哲学家的思想,既有奥古斯丁、托马斯 阿奎那这样声名显赫的大哲学家,也有罗马的吉尔斯这样不太为中文读者所熟知但仍值得一提的哲学家。本书张弛有度,详略得当,非常适合作为了解中世纪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编纂此书,为的是尝试展示这些困惑,让它们变得生动鲜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 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出于上述动机,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 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
内容简介: 本书稿由人生经验和常识出发,力求从哲学角度启迪思辨,尝试回答 人生是什么? (真)、 人生应当是什么? (善)、 人生能够成为什么? (美)这样三个问题。 本书稿部分回答 人生是什么 ,即关于 真 的问题,分为三章:人生的寿律、人生的阶段、人生的实存。分别对生命的寿数、生命的节律和效率、人格面具与社会角色,以及实存与本质等涉及人生本体论的概念范畴进行初步阐释。第二部分回答 人生应当是什么 ,即关于 善 的问题,分为三章: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价值。分别对理想的形成、理想的认同、竞争与协作、自利与利人,以及相对与等涉及人生认识论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第三部分回答 人生能够成为什么 ,即关于 美 的问题,也分为三章:人生的纯朴、人生的崇高、人生的不朽。分别对真诚与虚伪、骄傲与自卑、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