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本书开启哲学史的阅读!周国平“西方哲学之旅”开讲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西方哲学的产生与转变。从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出现,到一百多年前尼采预见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时间跨度两千五百余年。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讨论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致力于探究使宇宙万物能够统一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随后,苏格拉底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宇宙转移到了人生。接下来的古罗马哲学围绕着人生论,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像古罗马那样,哲学家们围绕人生问题写了这么多书,他们对幸福、道德、政治的思考,今天看来仍具有启发意义。而后漫长的中世纪时期里,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奴仆,必须听命于神学。 当时间来到欧洲近代,哲学家们不但抛弃了神学教条,而且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批判,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世界做各种论断,现在哲学家们要追问,你这么说
“尤里卡”(Eureka)原是古希腊语里的一个感叹词,意思是“我发现啦!”传说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他久未解决的计算浮力问题的办法,因而惊喜地叫了一声“尤里卡”,从此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尤里卡”意味着顿悟、发现。人类从认识自己的愿望中首先创造了哲学,又从哲学的脉络里发展出心理学。本书系严选影响人类生活的哲学、心理学经典名著,在编排、装帧以及印制上都力求轻盈、简洁,以摆脱经典大部头带给人的滞重感,让普通人也能毫无压力地去亲近学问,和最很好的思想家在纸上相遇,发现生活的智慧,轻松自在地生活。
本书以西方学界广泛使用的“玛丽埃蒂版”为底本,为少有《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义疏》中译本,囊括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文本和托马斯·阿奎那义疏,不仅呈现出两位古代和中古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更将其观点地综合在一起。作为阿奎那的哲学代表作,本书不仅成就了中古神哲学目前的一座高峰,更是从精神上为欧洲奠定了基础。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补遗”,有31章400节和15首诗歌,其中新翻译的篇目15章,全译的篇目8章,青年时期的诗歌是首次翻译。全书60多万字,他在第2卷的目录上注明“就多个话题所作的分散但有系统安排的思考”。前15章是对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的补充,包括哲学及其方法、自在之物与现象、伦理学、哲学与自然科学、生存的虚无与痛苦、自杀和宗教等内容;后16章从意志哲学的视角阐述了他对现实生活和人生诸问题的看法。“补遗”体现了他读书之渊博,思考之深广,是围绕意志哲学在客观世界的各种表象的分析和评论的交响曲。他以诗歌为封笔之作收尾是有特别考虑的。第2卷名篇荟萃,除《人生的智慧》广受赞誉外,叔本华还有一些文采斐然、思想深邃、文风雄辩、短小精悍的名篇,这些名篇都在第2卷中。比如,《论判断力、批评、赞扬和名声》《论阅读和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从剖析理论思维的前提出发,分别考察了辩证法对形式逻辑、常识、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并以辩证法的批判本质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论述了本体论追究的辩证法、认识论反省的辩证法、逻辑学反思的辩证法、实践论批判的辩证法以及文化批判的辩证法,从而地提出了一种探索辩证法理论的新思路。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一方面,他的思想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给理解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困难。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先生以独有的领悟,将这位哲学家的论说依不同主题爬梳整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读本。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本书为“印度哲学’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印度哲学发展的概观和各主要派别的综述;第二编论述了印度哲学中有特色的理论问题,第三编选译,辑录了印度各哲学流派有代表性的重要史料。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科研院所学者的专业用书,又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印度哲学的基础读物。
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ISBN:9787300031712,作者:(法)雅克·德里达著;何一译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该书又名《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是马克思于1858年为他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一部手稿,这一系列未经编辑的笔记共有7本,直到1939年才由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整理出版,编者同时添加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的标题。1953年,该书在柏林重新出版,分为上下两卷,被认为是《资本论》的手稿。此次作为“寰宇文献”哲学部的影印书出版的,即这部两卷本手稿。对这些手稿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资本论》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认识。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根据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及新近整理出版的大量手稿和相关资料的深层解读,历史和逻辑地再现了两位作者早期哲学思想的发端、演变和成熟过程,简洁明晰地揭示和阐明了他们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所经历的两次深刻思想转变,尤其是在第二次转变中如何实现了从思辨逻辑向科学逻辑的突进。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本书所收集的文章介绍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各手稿的写作、发表、留传、翻译的形成、传播经过,辨析了各手稿的相互关系、文本结构、版本特征、版本流变、版本编辑等内容,探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对象、所涉及的思想关系,以及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乃至马恩的共产主义观的重要意义。本书有助于了解外学者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过去和现状,特别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章的编辑和广松涉版的评价问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 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 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问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 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和严密的逻辑,建构了一 个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三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体系,是作者杨耕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新成果,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的新趋向。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作为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构和话语主导权的掌握”研究成果,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和衍进,勾勒了其话语体系的核心话语从“人的实践”到“物质”再到“以人为本”的过程,论证了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掌握社会生活中话语主导权的前景。
《人的行为》是米塞斯的扛鼎之作,也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思想目前难得的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整合的著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奠定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基石。米塞斯认为人并非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做出行为的人,他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的行为之“公理”,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推导出人类社会经济的种种安排和运作原理,将建立在个人行为逻辑上的经济学理论提升到社会哲学或人类行为通论的高度来处理,由此开创出“人的行为学”方法论。
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分卷,研究的是广义的中世纪哲学,时间跨度1500多年,从教会哲学一直到文艺复兴。作者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全书的研究:1.当基督教与哲学相遇时,两者是如何结合的?;2.这种结合对于双方意味着什么?;3.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可能具有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黑暗时期的哲学;中篇介绍了经院哲学的开端和兴盛、分化与衰弱,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之路,邓斯·司各脱的哲学;下篇介绍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