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之巅(精)》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在绝望之巅(精)》既是齐奥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非常受欢迎的作品,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专享一本哲学著作。本书的内容是主要探讨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主要观点有:语言可以言说世界之内的事实,而不能言说世界之外的神秘事项,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恰恰后者是最为重要的。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2、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3、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7、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首先对世界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原子事实。接着他又把原子事实同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形象。思想是通过命题来表述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与现实是相对应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把
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镜鉴,全景式地介绍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到20世纪初共百余年的俄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俄国的18世纪和19世纪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便于人们将它视为一个结构整体。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们围绕着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民粹与马克思主义等主要轴线的思考,呈现出俄国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驳斥的过程,也有助于建构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发展语境。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有人说区别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有人说人是社群的动物 其实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使用语言的动物。这种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离不开语言,人们依靠语言来实现彼此的理解和相互沟通。然而人们不是总能顺利地明白对方在说什么,误解总是在产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作为人类历史上*个 百科全书式 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一书中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及如何同错误说法进行辩驳。他认为语言中*基本的表意单位是句子,也即命题。《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如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等。《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这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之典范、20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老师10堂维特根斯坦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书一共十讲,第一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主要命题:“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等。这些话题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重要遗稿之一。书稿仿照列宁《怎么办?》为题,写于1978年,属于阿尔都塞“自我批评”工作的巅峰时期。作者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反思了1968年运动之后“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众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前景,重新提出和思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阿尔都塞的思考始终以葛兰西为对话者,对葛兰西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做出了精彩而又深刻的解析和批评。鉴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普遍出现的“葛兰西复兴”,鉴于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经常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富于活力的同一传统,这种批评就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引人入胜的革命性解读构成这一对话和反思的学理背景,体现出阿尔都塞阅读方法的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概念使用、方法特点、表达方式和理解维度作出了总体分析,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逻辑上的梳理,从而有效地凸显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关切,彰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语境之下,对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探讨必然要纳入到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关切中去,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的认知逻辑的必然结果。作者强调,只有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当中,才能返本开新,才能对于当今时代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正确把握。只有在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根本立场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时代阐释,才能够真正焕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意义。
爱、希望、恐惧与死亡,当你被这些人生问题困扰,请随身携带这本斯多葛人生答案之书。
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意识的起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解释。我们是如何获得心智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物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们想知道人类心智是如何发展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想象和解释能力的。达尔文的信徒长期以来一直渴望解释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出现的,为心智起源的解释开辟了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往往以混乱和争议告终。尽管我们对蛋白质、神经元和DNA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但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在《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一书中,丹尼特对进化思想进行了迄今为止蕞全面的探索。他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为基础,展示了具有理解能力的心智实际上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半是哲
从这本书开启哲学史的阅读!周国平“西方哲学之旅”开讲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西方哲学的产生与转变。从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出现,到一百多年前尼采预见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时间跨度两千五百余年。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讨论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致力于探究使宇宙万物能够统一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随后,苏格拉底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宇宙转移到了人生。接下来的古罗马哲学围绕着人生论,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像古罗马那样,哲学家们围绕人生问题写了这么多书,他们对幸福、道德、政治的思考,今天看来仍具有启发意义。而后漫长的中世纪时期里,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奴仆,必须听命于神学。 当时间来到欧洲近代,哲学家们不但抛弃了神学教条,而且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批判,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世界做各种论断,现在哲学家们要追问,你这么说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供词与放逐》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苦论》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章开头部分》、《 资本论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马舍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其通俗哲学——《大众哲学》影响深巨;《皙学与生活》是艾思奇所著的通俗皙学著作小册子之一,是艾老在上海参加编辑《读书生活》杂志时,为回答读者提问所撰文章的结集,旨在于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他却从“生话”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以使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毛泽东予此书以盛赞:“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